后疫情时代我国消费市场呈现的四大特点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消费场景全面恢复,促消费政策显效发力,积压已久的消费潜力得到有效释放,今年以来消费市场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并呈现阶段化特征。目前正逐渐从以消费场景恢复为主要驱动力的第一阶段向以内生动力为主的第二阶段过渡。3—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0.6%、18.4%、12.7%,逐渐走出疫情影响。进入6月份,消费场景修复驱动力减小,消费市场增长转弱。6—9月份,社零额同比分别增长3.1%、2.5%、4.6%和5.5%,消费市场开始企稳,并向“N型”消费增长趋势发展,并呈现出以下四大特点。
一、细分消费市场相互挤占,消费恢复呈现差异化趋势
当前收入预期和就业预期尚未明显改善,有限的消费支出制约消费全面恢复,现阶段人们在某项消费上花钱,必然导致其他支出不足,细分消费市场相互挤占。从商品消费看,今年以来各品类实物商品消费并未同步恢复,品类间消费挤占现象明显。1—9月份,金银珠宝、服装鞋帽、化妆品等升级类消费品快速扭转去年下滑态势,分别增长12.2%、10.6%、6.8%,另外像通讯器材、烟酒、汽车等消费也迎来了较快增长。而以粮油食品、日用品、饮料等为代表的日常生活必须品则保持平稳增长,受疫情管控放开的刺激作用较小。此外,以家用电器、建筑装潢为代表的耐用品则随着房地产市场低迷,增速持续负增长。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文化办公用品类消费也在不断下降。从居民消费支出看,今年二、三季度以来八大类消费支出相互挤占现象越发突出。从一季度到三季度,食品烟酒类支出占比由31.6%下降到29.7%,衣着类也下降了1.1个百分点,而交通通信类支出占比由12.2%增长到13.3%,同时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占比也由9.5%上升到10.7%。总的来说,现阶段消费恢复呈分化态势,一部分消费恢复甚至超过疫情前水平,但同时另一部分消费增长不及预期甚至严重萎缩,消费“此消彼长”成为疫后消费市场的鲜明特点。
图1 疫情防控转段前后限额以上商品零售增长情况
二、同一品类内消费恢复呈现“K型”分化特点
除消费品品类间恢复节奏存在差异外,同一品类内部也表现出差异化的恢复趋势,特别是同一商品不同档次的消费市场恢复截然相反,呈现“K型”分化特点。以汽车为例,近几个月高端车型销量同比连续增长。6—8月份,豪华品牌汽车累计销售112.7万辆,分别增长0.73%、9.40%、14.54%,增幅逐月扩大。与此同时,3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持续快速增长,仅8月份就达到40.9万辆,同比增长22.8%。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5万元以下的中低档汽车销量连续数月同比下降。这表明,当前汽车消费市场恢复呈现“K型”特征。类似的,住宿类细分市场也在进一步分化。今年二季度,全国五星级酒店平均房价617.8元/间,三星级酒店为228.8元/间,二者差额相较一季度扩大27.5元,由此可以推断高端酒店市场需求更为旺盛。究其原因,当前疫情长波影响依然存在,相比之下高端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韧性更强,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高端消费稳步增长,而中低端消费持续偏弱,消费者更加谨慎,恢复周期更长。
三、消费市场进入“价格降级、品质升级”阶段
当前消费者收入预期尚未稳定,储蓄意愿仍然偏高,消费态度延续疫情以来的谨慎理性,但同时消费意愿也在回升,因此现阶段“价低质高”的商品和服务更受市场青睐。今年中秋国庆假期,人们出行意愿强烈,据统计共有8.26亿人次出行,较2019年增长了4.1%,旅游收入达到7534.3亿元,相比2019年增长了1.5%。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传统热门旅游目的地,如三亚、大理等,却意外遇冷。数据显示,中秋国庆假期三亚凤凰机场运送旅客50.58万人次,远低于五一假期的74.37万人次。同样,八天假期大理共接待游客446.61万人次,但五一假期前三天大理就接待了210万游客。与之相反的是,一些小众旅游目的地成为热门之选。携程数据显示,淄博、延边、防城港等非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10倍。另外,反向旅游、平替旅游、治愈旅游等新型旅游方式持续走热,同时本地游也成为出行热点,说明现阶段旅游市场更加注重高品质体验。无独有偶,餐饮消费也步入了“价格降级、品质升级”阶段。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人均消费300元以上的高端餐饮门店数量占比在下降,而人均100—300元、50—100元等中端餐饮门店占比则在上涨,这“一降一升”反映了当前餐饮消费的现实特点。由此说明,疫后人们消费意愿回升的同时,消费态度保持理性,注重消费质量和体验,希望花更少的钱享受更高品质的服务。
四、消费恢复区域分化,发展地区引领消费复苏
现阶段,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继续引领消费复苏。作为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长三角地区消费恢复态势表现强劲。1—8月份,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遥遥领先全国,达到18.3%。江苏、浙江社零额同比也分别增长了7.9%、7.2%,均高于全国水平。中秋国庆假期长三角地区消费交出亮眼成绩,据统计,浙江省银联商务消费总额达1191.06亿元,同比增长13.64%;上海市线上线下消费支出金额超760亿元;江苏实现旅游总收入907.59亿元,同比增长151.9%,较2019年同期增长25.8%。同样,珠三角地区也释放出强劲的消费潜力。今年上半年,珠三角地区社零总额超过1.8万亿元,占全省的七成。在城市方面,1—8月份,广州、深圳两市消费领跑全省,分别增长6.9%、8.4%。与之相反的是,我国中西部部分地区消费恢复相对滞后,区域消费分化的趋势在扩大。1—8月份,河南省社零总额同比增长5.0%,省会郑州同比增长5.4%,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值得关注的是,宁夏消费市场仍在进一步下滑,较去年同期降低2.6%。
五、相关对策建议
一是持续增强消费能力,提振消费信心。重点在于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支持消费能力持续提升,让大家“敢消费”。要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稳步提升劳动者工资性收入。健全和完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健全分配调节机制,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
二是提高供给质量,实现高水平供需平衡。要把扩大消费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消费品和服务供给水平,适应消费需求新变化,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质量平衡。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品质引领。鼓励产品创新投入,适应消费升级。提升服务供给水平,满足细分市场需求。
三是改善消费环境,保障放心消费。消费环境事关消费者放心消费问题。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释放市场潜力,破除制约消费增长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要深化改革市场消费增长潜力。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消费者集体诉讼制度。同时做好新型消费监督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