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企业加强劳动定额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期刊: 国际市场 DOI: PDF下载

李翔宇

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劳动和卫生部 山西太原 030000

摘要

随着新技术装备广泛运用、修程修制改革、作业流程优化、劳动组织改革深入推进,现场作业方式发生很大变化,现行的劳动定额标准与现场实际不相匹配。如何适应发展需要,建立健全劳动定额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劳动定额在组织生产、组织分配、人员配备的基础作用,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

铁路企业 劳动定额 管理

正文


一、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为人员集约化创造了条件

劳动定额是合理定员的重要手段,单位在制定劳动定额标准时,既考虑实际应用上合理,提高了标准的可行性,又考虑技术、管理的先进,保持了标准的适度超前性。制定的劳动定额标准平均水平均较生产实际平均水平先进,相当于少投入工时,就可以完成作业,工时利用率提高,相应人员配备也减少,提高了劳动效率。

二、劳动定额标准运用成效

按照“强化基础管理,提升效率效益”的原则,集团公司将贯彻落实劳动定额标准同推动生产劳动组织改革、完善内部工资分配“同部署、同推进”,在发挥劳动定额标准基础作用方面取得良好成效,既有劳动力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劳动效率得到不断提升。

(一)优化劳动班制,实施兼职并岗,提高工时利用。通过运用劳动定额标准进行分析,对现场工时不足、工作量不饱满的岗位优化劳动班制、实施兼职并岗。如:xx段仅一个车站就通过实施兼职并岗,减少助理值班员岗位19个,减少货运岗位38个。xx段结合车站实际接发列数等工作量,将助理值班员劳动班制由四班制改为三班制,共减少助理值班员岗位9个。

(二)理顺作业流程,时间配合更加顺畅。针对影响劳动定额标准水平的原因写实分析,业务部门对相关作业制度、作业流程进行同步更新,促进现场作业流程合理。如:xx段查定写实过程中发现,由甲站到乙站之间到达列车作业时间是36.2分钟/列,较制定的劳动定额标准17.5分钟/列超18.7分钟,超标准1倍以上。经对数据分析,原因是调度与车站办理预告作业时间不合理,是造成作业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段技术科对相关作业制度进行同步更新,确保了时间配合更加合理。

(三)优化作业方式,空间衔接更加紧密。在科学组织生产中,劳动定额是组织各种相互联系的工作在时间配合上和空间衔接上的工具。在铁路这种有着绝对严整性、统一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特点,必须通过劳动定额手段把运输生产过程协调成一体,把各个环节有组织的衔接成闭环,保持运输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使其均衡有节奏的进行。如:xx段发现装车作业单项作业时间为180分,实际用时较定额标准时间长。通过对装车作业写实分析,发现铲料、走行、待装车位是影响作业时间的重要因素。只要装载车正对装车位,即可实现走行距离短、待装距离短,单项作业时间便可压缩为150分钟,通过优化作业方式,单项作业提高了30分钟,装车作业效率提高了16.7%。。

(四)按定额组织分配,内部工资分配更加科学合理。通过将内部工资分配与劳动定额标准紧密联系起来,按照劳动定额标准合理计量职工劳动消耗量,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真正做到按劳分配,使内部工资分配更加科学合理。如:xx段通过分析HXD3C型机车C4修劳动定额定额标准的变化,考虑由于修程的优化、职工熟练程度的提高,定额标准水平提高,随之将车间的台单价进行了相应调整,确保计件单价与劳动定额标准的匹配。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深入开展劳动定额标准贯彻年等活动,如何持续深入推进贯标落标工作依然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尚未高度统一。对劳动定额标准制标贯标工作重要性,部分单位领导认识不足,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积极。一是片面认为劳动定额是计划经济产物,消耗大量精力制定的劳动定额标准无法指导实践。二是缺乏大局意识、创新意识。传统劳动定额管理理念,仅凭纸质台账、手工记录,管理难度大,不适应铁路新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管理手段日趋信息化的发展。

(二)部门间缺乏协同合作,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是个别单位没有统筹安排,仅安排劳人科一个部门负责组织劳动定额标准贯彻落实工作,未安排业务科室共同负责,不利于整体统筹推进。劳动定额标准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敏感度高,仅靠劳资定额管理的一两个人根本无法完成这么庞大的工作量。二是技术业务科室没有把劳动定额标准作为加强管理的一种手段来对待,相互推诿,对参与劳动定额标准贯彻落实不积极、不主动。

(三)劳动定额标准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个别单位错误认为劳动定额标准是对生产实际时间的简单统计,没有对岗位虚设、工作窝工、等工待料等效率不高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分析梳理,并进一步优化生产作业方式、优化岗位设置,致使制约生产效率提升所浪费的工时没有及时剔除,导致个别定额标准项目的水平不高。

(四)定额管理人员素质低。个别单位定额管理人员大多是从生产一线成长起来的老职工,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但缺乏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业务知识水平较低,主动学习和坚持学习的意识不够强,在劳动定额管理中存在不会干的问题。

(五)未按劳动定额标准组织生产。个别单位在劳动定额标准公布后,并没有按照集团公司相关要求,做好劳动定额标准的贯彻落实,将劳动定额标准切实运用到生产组织中,劳动定额标准提高生产效率效益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四、思考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凝聚合力。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对提升单位管理的有效性和经营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各级管理者要纠正对劳动定额的片面认识,充分认识到定额管理在指导生产实际中的重要作用,不能把它作为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更不能把劳动定额标准印刷成 “教科书”束之高阁,要切实应用到实际中。

(二)创新探索,改革传统管理模式。各业务部门要加强生产技术条件、作业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影响劳动定额水平的因素,提出优化作业流程、改进操作方法、应用新技术等改善生产劳动组织的实施方案,相应完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促使职工为突破和超过定额而进行挖掘潜力。

(三)提高人员素质。一是要把好入口关,选拔政治觉悟高,原则性强,主动担当作为,具有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员充实到劳动定额管理队伍中。二是鼓励个人加强自学,从集团公司、单位政策、规定中找思路、找答案,不断提升个人能力素质。三是通过专项培训、政策宣讲、经验交流、定期测试等方式,多种渠道讲解劳动定额管理知识,不断强化定额管理人员能力,进一步提高劳动定额管理水平。

(四)切实做好劳动定额标准贯彻落实。一是抓好劳动组织改革,进一步优化岗位设置,提高工时利用率,最大限度降低用工成本。二是抓好单位内部工资分配管理办法完善,将内部工资分配与劳动定额标准紧密联系起来,按照劳动定额标准合理计量职工劳动消耗量,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激发全员劳动的积极性。三是加大对车间、班组、职工贯彻落实劳动定额标准的检查、考核力度,鼓励职工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四是劳卫部和各业务主管部门,深入现场,对单位贯彻落实劳动定额标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帮助解决推进落实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及时推广劳动定额标准贯彻落实好的典型经验。

(五)研发信息系统,信息化助力发展。积极研发劳动定额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一是将劳动定额标准以信息系统形式体现,对所有单项、综合劳动定额标准建立基础信息库,实现数据的集中统一和管理分布式应用。二是实行电子派计工,按劳动定额标准中的作业项目安排生产、对职工进行派工,工作完成后,对完成的工作量进行计工。三是实现计件工资自动计算,依据职工月计工的工作量和相应的计件单价,自动计算职工计件工资,让程序说话、让数据说话,进一步提高分配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六)建立劳动定额动态修订机制。建立劳动定额定期修订、审核、公布制度。一是及时做好劳动定额统计分析,对标准水平偏高或偏低做好原因分析,对确属不适应的项目及时修订完善,确保定额项目符合实际,定额标准水平平均先进。二是在遇有生产组织与劳动组织发生变化、生产设备工具及工艺规程有变化、作业方式优化等情况,及时制定修订劳动定额标准,确保劳动定额标准项目齐全、定额标准水平先进合理。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