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以安徽省为例
摘要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数字普惠金融 安徽省
正文
基金项目:铜陵学院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项目名称: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以安徽省为例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抓手,而省内各大乡村地区要想实现跨越式减贫,达到高质量振兴,就必须让数字普惠金融参与其中。众所周知,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已经为高效生活和经济结构带来了巨大变化。它所具有的优势,正是现阶段助力乡村振兴的大势所趋。
相比传统金融方式,乡村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实现服务对象的下沉,更好满足乡镇小微企业和个人分散化、小额的资金需求,为农民创新创业提供相对较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突破金融服务的空间限制,农民在家就能完成贷款等金融服务,农村居民信贷有了更多便利,获得融资的效率也大大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金融主体可以进行快速风险评估,为其设计更合适的风险产品,这些都能够显著降低农村居民的融资成本,有助于提高农民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最终促进乡村振兴。
二、安徽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2020年4月,金寨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当下,金寨县有超过4万小微经营者和农户获得网商银行提供的数字贷款,相当于金寨县平均每10个人就有1个人用过数字信贷服务。素有“世界梨都”之称的安徽砀山县是县域数字金融发展的排头兵。当地以水果为支柱产业,全县100多万人口的主要收入都来自于水果生产、加工和销售,目前砀山超过21万农户已获得网商银行提供的无接触贷款。数字普惠金融改变了以往金融服务碎片化、无序化的格局,强化提升了各类金融要素叠加效应,深度推进了金融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2022年,安徽省提出数字金融着力在“数字安徽”建设中打头阵,大力实施数字赋能普惠金融专项行动,助力安徽省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改善,呈现“量增、面扩、价降”鲜明特征。但是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相对于城市又较为薄弱,资金和技术支持也相对欠缺,因此近年来安徽省侧重于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目前,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服务的对象群体范围更加广阔,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领域逐步扩大,线上金融模式发展讯速,整体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提升。美中不足的是,虽然数字普惠金融被广泛应用于乡村振兴中,但是在很多领域,它并没有被完全的释放潜力,依然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仍有进步和提升的空间。
三、安徽省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先天优势
(一)数字普惠金融便捷、低成本、低门槛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充分发挥触达范围广、边际成本低、便利快捷的优势,深入乡村产业场景,与乡村业户的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开发不同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提供经营快贷、产品预购众筹、收费权质押、基金投资等特色服务,让业户能用会用,盘活其经营资源,推动其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与传统金融服务进行有机互补,有效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为增强金融服务水平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提升了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
(二)农民的移动设备得到普及
以电视屏和手机为终端,一些地方的数字乡村平台实现了服务和信息精准下发到户,教育、医疗、农技等优质资源下沉到村,让村民“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提升了基层治理效率。与传统互联网相比,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通信和信息获取并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而且操作方便快捷,因此受到了广大农民青睐,成为农民上网主要渠道。由此看来,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地区的发展便有了较大优势。
(三)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在乡村地区的普及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突破金融服务的空间限制,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信贷便利,使其快速获得融资,同时对农村金融主体进行快速风险评估,为其设计更适合的风险产品,这些都能够显著降低农村居民的融资成本,最终有助于提高农民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四、安徽省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的普惠金融事业近年来确实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但实践中依旧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缺乏较为健全的金融服务配套体制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数量严重不足,金融产品或者服务的创新能力以及现代科技应用程度还不够高,乡村信贷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民收入不确定性风险较大等。普惠金融的目标对象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小微企业、农户、贫困群体等,传统金融服务模式难以为以上群体提供高效服务,相应的管理系统、商业模式、技术支持、产品、服务能力还远远不够。
(一)金融服务配套机制不健全,金融机构数量不足
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存在的漏洞依然比较明显。涉农金融业务的担保机构覆盖面有限,缺乏有力的政策性担保,商业性质的担保难以普及,造成农村金融信贷风险分担有限。诸多农村地区,其土地、房产等产权关系依旧复杂,难以有效流转,且流转条件限制较多,农村资产交易并不成熟。助力“三农”发展的同时,个别部门出台的政策只关注本部门业务范围,没有打破各自为政的藩篱,实施成效不明显。以上种种因素因素都会导致部分地区农民无法享有数字金融带来的普惠便利。
(二)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未充分体现
在诸多乡镇,农业生产领域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满足率较低。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倘若想要拓展涉农金融服务产品,往往面临着经营成本高、经营风险大且收益不尽理想等情况;涉农金融服务也缺乏强有力的农村地区信用体系支撑。
(三)“数字乡村”金融业务发展的法治环境有待健全
金融行业的发展一定离不开法律的支持与规范,作为新兴的数字化金融行业也必然离不开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在稳定有序的法治环境中,县域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才能获得稳步推进。
(四)现代科技应用程度有待提高
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连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已经全面走进人们的生活,此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却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尽管农村地区的互联区网金融普及速度较快,一些金融机构围绕农村电商、支付结算等业务,为广大农户提供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但是总体上看,当前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的科技水平依旧有待提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程度还不深。
五、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意见及对策
当前,在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为加快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可行性建议:
(一)营造快捷公平全覆盖数字化共享平台,加快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城乡同步、一体化推进原则,以改革促突破,补齐农村数字化建设短板。加快推进涉农公共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形成省内统一的共享数据平台。进一步健全涉农公共数据使用和共享协调机制,推进公共数据归集整合、有序流通。加快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构建广覆盖多样化数字普惠金融网络体系。以“村村通”为导向,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推广应用,形成5G宽带网络系统。
(二)加快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知识的普及,加强金融性人才培养
数字普惠金融与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培育更多大数据工作者,提高技术供给能力和效率,加快完善相关基建,为数字普惠金融融入乡村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助力其更好地融入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同时,需要尽快提升农村居民数字金融素养,把数字普惠金融业务作为惠及广大农村居民的一项实事工程落到实处,成为老百姓乐于接受和响应的自觉行动。加强村级党建引领,党员干部带头,组织引导村民学习数字金融知识和数字金融工具,充分了解“无纸化、线上化、移动化、标准化”全流程应用场景和操作程序,树立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三)加快试点示范步伐,以点带面营造良好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生态
通过典型引路、试点先行带动整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把这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做好做实。加强党政部门主动作为,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根据数字金融特点,积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制定和立法工作,依法实施,控制化解风险。
(四)加强宣传引导,完善政策支持
相关人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群众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正确认识,重点针对农村困难群体进行数字普惠金融知识教育和金融风险教育,降低农村群众的使用门槛与难度,提高群众的认可度,加强群重的金融素养,积极支持并配合其发展。加强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并予以资金支持,促进精确扶贫,精准管理。当地政府要积极完善并加强农业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降低金融融资门槛,提高乡村振兴的有效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根据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优化当地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环境,因地制宜开展相关工作。一是针对农村边远地区、边缘地带的通信基础设施,实现互联网、移动通信和移动互联的广覆盖面甚至全覆盖。二是优化村镇线上线下普惠金融服务相结合金融服务网点的建设,尤其是村普惠金融服务站点和代办点的建设。三是进一步发展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和城乡个人与企业征信体系,改善乡村地区信用环境。
六、结语
以安徽省为例,要想实现“到2050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我们就必须解决地区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将地区的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数字普惠金融是一种新兴力量,具有强大的经济活力和广阔的经济前景。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发展可以增加农民金融可获得性,丰富乡村产业形式,给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其收入来源及渠道。也能打破时空限制,降低地域限制、范围限制与门槛限制,使乡村产品走出农村,走向世界。但是,现阶段安徽省乡村教字普惠金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风险,有必要做出进一步的改进,依据易露出的问题针对性的采取相关措施和完善相关制度。着眼于普惠金融的巨大发展潜力和社会作用,宏观上可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速乡村经济发展,在微观上可以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当然,这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落实,从而共同打造极具特色的安徽省普惠金融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牛余斌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8
[2]伍丁姣,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的小额信贷金融创新[D].暨南大学,2018
[3]谢佳芳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师范学,2019
[4]宁爱照.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N].经济日报,2019-07-26(015)
[5]贝多广,李焰.数字普惠金融新时代[M].中国普惠金融研究所,中信出版社,2017
[6]吕雁琴,赵斌.数字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武汉金融,2020(03):79-84
[7]苏静,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