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常见的问题及查证途径
摘要
关键词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常见的问题;查证途径
正文
一、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常见的问题
(一)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
在公共财政管理中,政府采购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不过,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采购过程中,没有依据相关的要求和规定执行,如擅自变更采购方式、未能进行公开招标等,如此便会导致公共资源浪费,不利于保证单位的正常运转。
(二)挤占挪用专项资金、项目资金
专项资金与项目资金一般都是为了满足特定用途而设立的,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的安排进行使用,不能挪用或占用。但是在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转中,对专项资金与项目资金的使用存在很大的问题,如将其使用在其他项目、用于福利性支出等,由此造成了对这些资金的挤占和挪用。
(三)滞留预算资金、无预算拨款
预算资金作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各项工作的经费来源和基本保障,对其进行合理、有效使用极为重要。但就现实情况而言,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资金的使用中存在问题,如没有根据预算安排对相关资金进行及时拨付,使得这部分资金滞留在单位账户上;在分配拨付资金的过程中,未能将其落实到具体项目,或者拨付给非预算范围内的一些事项,也就是无预算拨款,从而影响了单位的正常运转。
(四)收入票据使用不规范
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拥有相应的执法权,但是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乱收费、乱罚款的情况,如未经上级单位批准的情况下随意增设收费项目。与此同时,在收费过程中使用票据也不是很规范,甚至使用自制或其他票据进行收费,这就容易出现“小金库”,不仅违反了相关财务制度和法律规定,还对政府形象和信誉造成了损害。
(五)“三公”经费管理不规范
“三公经费”主要指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不仅是政府行政成本的重要部分,也是干部作风和政府形象的体现,三公经费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对此各级政府制定相关规定,从严控制三公经费,但是一些单位仍存在“三公经费”开支逐年上升,车辆管理不严格、无行驶里程期间加油、维保、频繁更换电瓶、机油、轮胎,招待费 “四单不全”、公务接待审批单设计不规范、填写不规范、菜单无经办人员签字,发票抬头开具不规范,后补事前审批以及“三公”经费决算不实等问题,给机关形象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问题成因及危害
(一)问题成因
首先,预算管理不规范。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问题有着直接性的关系,例如,预算编制不合理、不科学,将会造成预算资金使用问题,甚至导致预算与实际脱钩,不利于单位的正常运转。再者,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中对预算执行情况缺少有效监督和约束,致使预算项目的执行效果不佳,如预算超支,这也会引起财政财务收支问题。
其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作为该项工作的执行主体,其专业素质对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情况来看,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如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和实践经验、工作责任心不强、职业素养差等,加之人员流动性较大,使得财务管理工作难以保质保量完成。
最后,内控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保障财务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内容,对防范财政财务收支问题起着关键作用。然而,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对内控制度的价值意义缺乏正确认识,未能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完善和健全,使之无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其具有的价值效用,由此造成了财务管理的混乱和无序,容易引发一系列不良问题。
(二)危害
第一,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转。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中,各项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撑,如物资购买、人员工资等。在此情况下,如果出现财政财务收支问题,就会影响其正常运转,如无法按时支付人员工资,致使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最终导致单位的运转出现一系列的问题。【1】
第二,损害政府的形象和信誉。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由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组织成立的社会服务机构,其主要职责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具体包括教育、文化、科研、医疗等诸多领域。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出现财政财务收支问题,就会使公众对政府的监管和管理能力产生质疑,如此便会损害政府的形象和信誉。
第三,浪费公共资源。假如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转中不能有效防范财政财务收支问题,可能会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例如,部分用于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被挪用、被占用;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的固定资产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等,这样便会产生浪费问题,甚至影响单位其他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常见问题的查证途径
(一)对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问题的查证途径
对这一常见的查证过程中,先要对采购文件与记录进行审查,如采购文件与记录是否完整、齐全,一般需要包括合理制定的采购计划、采购合同及验收报告等内容,同时还要记录所采购商品的一些基本信息,如数量、价格、名称和采购过程等。与此同时,需要对采购过程进行调查,了解采购过程是否合规、合法和合理,如有没有进行公开招标和比较采购等。在此基础上,要认真核实资金的使用情况,重点核实资金是否存在滥用、挪用等问题。核实资金使用情况期间,应该对其支付时间、支付金额和支付对象等进行了解,同时询问参与采购过程的一些人员,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采购工作。
(二)对挤占挪用专项资金、项目资金问题的查证途径
其一,需要对专项资金、项目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如拨付程序和手续是否合规、齐全,然后审查资金使用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使用,如资金使用中有无挪用或滥用的问题。其二,对相关账目和会计记录进行审查,其目的是了解相关账目和会计记录是否存在违规问题,如虚假记录、内容不全等,如此便能查证专项资金与项目资金是否被挪用或滥用。其三,通过现场调查和取证的途径对专项资金与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解,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相关违规问题。【2】
(三)对滞留预算资金、无预算拨款问题的查证途径
在查证滞留预算资金、无预算拨款问题的过程中,通常先要对本单位的预算编制进行检查,了解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如预算编制内容是否合理、是否准确等。之后,针对预算编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特别是在执行过程中有没有随意调整预算或无预算拨款的问题。再者,针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核实,具体核实内容包括预算资金的支付金额、时间和对象等,以此了解预算资金的使用是否合规。另外,还要对项目资金额度的分配、项目性质等进行审查,确定其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四)对收入票据使用不规范问题的查证途径
在对收入票据使用不规范问题的查证过程中,则要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许可证、收费文件及处罚文件等进行审查,并且要对收入票据进行随机抽样,了解其是否存在乱收费或乱罚款的问题,如对随机抽取票据的合法性及收入的真实性进行审查,以明确其是否存在违规问题。除此以外,还要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记录、银行账户予以核查,以便对是否存在收入转入单位账外、私设“小金库”等问题进行确定。
(五)对“三公”经费管理不规范问题的查证途径
对“三公”经费管理不规范问题的查证过程中,通常先要对本单位的预算编制进行检查,至少要对比三年的预算数据,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效压缩,其次对照账务检查是否按规定的科目核算,有无在其他科目核算隐瞒“三公”经费现象,再与决算数据对比,审查决算数据与实际支出是否一致。基层单位单位“三公”经费中很少有出国费用,通常只审查车辆运行费用和招待费,对此要总体分析和具体票据审查,重点要从票据中发现蛛丝马迹,随着公车改革以来,相关业务数据也相对齐全,审查公车费用要调取车辆轨迹,与实际开支进行比对,不难发现虚假的、异常的票据和油耗不合理等问题。
结束语: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行中,其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规性与合理性非常重要,不仅关系着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对政府形象和信誉也有着直接性的影响。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这方面工作中就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管理者及工作人员能够提高思想认识,积极探寻有效的查证途径,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相关问题,进而促进单位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充.浅谈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常见问题及查证途径
.【J】.现代经济信息.2014.08.211.
【2】甘群彩.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J】.财会学习.2015.11.0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