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工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传承中的作用与取向—以镇坪腊肉腌制技艺非遗工坊为例
摘要
关键词
非遗工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用取向
正文
非遗工坊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挖非遗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非遗资源,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2月13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通知,认定西安市德懋恭食品有限公司等29家单位为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23年-2025年)。安康市共5家单位入选,其中“镇坪腊肉腌制技艺”非遗工坊—镇坪县汉巴食品有限公司在列。这是对镇坪腊肉腌制技艺非遗工坊在文化传承、促进就业增收、生态保护、社会发展、乡村振兴中做出积极贡献的充分肯定。
以“镇坪腊肉腌制技艺”非遗项目为依托的镇坪县汉巴食品有限公司,2020年9月17日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认定为陕西省第一批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通过积极与市场对接,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非遗展馆”的商业模式,覆盖了“镇坪腊肉腌制技艺”传承、设计、销售、展示各个环节,同时拓展产业链,开展乡村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公司由最初年生产量20顿发展到年加工量达3千余顿,年解决当地农民工、贫困户、残疾人和待业青年就业1000余人人次,辐射带动农户就业1000多家。
一、以文化传承为依托,打开非遗致富路
镇坪腊肉腌制技艺非遗工坊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镇坪腊肉腌制技艺”,探索出一条非遗传承+非遗运营的文化遗产保护和销售模式,以积极宣传推介、做实文旅产业、注重技能培训、扶贫与“扶志”“扶智”等形式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工作。非遗工坊负责人“镇坪腊肉腌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丁家琴女士紧抓机遇,先后赴全国各省,积极开展“镇坪腊肉腌制技艺”非遗项目宣传、推介、展销。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取得了不俗的业绩。2014年12月19日,注册了镇坪县汉巴食品有限公司,公司将传统技艺同现代技术相结合,运用公司生产车间、管理团队及设计、销售平台和培训场地,对当地农民工及贫困群众进行产业和技术培训,将文化创意、乡村旅游和非遗技艺相结合,一方面促进“镇坪腊肉腌制技艺”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活态传承发展,另一方面解决当地一大批农民工及贫困户就业问题,带动村民致富。实践证明镇坪腊肉腌制技艺非遗工坊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就业创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出了贡献。
二、以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文化遗产氛围
非遗工坊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挖非遗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非遗资源,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传承非遗资源,守望精神家园”的原则,镇坪腊肉腌制技艺非遗工坊充分发挥阵地作用,举办“农民丰收节、非遗美食节、非遗贺新年长寿镇坪庖汤会”等地方品牌活动,将传统习俗文化、非遗展销、非遗体验等融入一体,营造浓郁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氛围,活化传统文化。
三、以文旅融合为契机,推出非遗畅销路
“镇坪腊肉腌制技艺”是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镇坪腊肉腌制技艺是伴着食盐的发现和生猪家养而诞生,讲究严格的传统手工技艺流程,为保证其品质,对选择生猪品种、饲养、屠宰、腌制、烘炕等都有严格要求。镇坪腊肉腌制技艺非遗工坊正是本着以“镇坪腊肉腌制技艺”传统技艺为魂,把传统技艺同现代技术相融合,走出一条非遗+的模式,让传统技艺广泛传播,同时走向市场,充分发挥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
四、以校坊共建搭平台,消费扶贫助振兴
为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功能,加强高校与工坊的紧密联系,更好地为工坊发展服务,借助工坊平台,做好产教融合,以培养实践人才为目标,分别与南京药科大学等高校签订校坊(校企)合作协议。通过合作,共建校坊(校企)合作关系,做实产业融合,合作开展科学、专业建设和文化遗产方向的科学研究。
非遗工坊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社会凝聚力、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文化遗产需要活态保护、活态传承,融入时代生活,体现时代价值。镇坪腊肉腌制技艺非遗工坊正是本着创新发展的理念,坚持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依托传统技艺为文化根本,大胆创新,开创出非遗与旅游、研学、文化产业等相衔接,推动非遗活态存续发展,真正实现非遗工坊促进就业增收、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价值。
五、对工作机制进行有效完善
一是加强人才保障。在工坊文化部门人员招录、人员调动等方面积极争取协调,引进非遗专业人才,提高非遗人员队伍业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建立非遗工坊人才联系制度。吸收各类文化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非遗文化知名人士,组成“非遗人才专家库”,积极发挥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为推进非遗工作提供咨询、论证。三是大力培养和发展非遗传承工坊队伍。每年用于非遗传承保护的活动经费不少于10万元,并逐年增加。积极发挥基层非遗文化资源丰富、非遗活动活跃的优势,和农村乡土气息浓厚、民俗特色明显的优势,推进城乡群众非遗文化建设互动。注意培养基层非遗工坊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活跃基层非遗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四是加大经费投入。由县财政局将非物质工坊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纳入财政预算。
结语
非遗工坊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工坊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路径。人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探索非遗工坊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途径和方法,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珠玑之一,为未来中华民族发展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本平,刘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工,2023(18):25-27.
[2]周冰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探析[J].文化产业,2021(05):76-77.
[3]张艳华,吴大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问题、原因和对策——以云南省大理市白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2):77-83.
[4]赖淑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探析[J].大众文艺,2017(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