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理念下南宁市企业研发投入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摘要
关键词
研发投入;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导力量,作为衡量科技创新水平的核心指标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相关指标数据,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企业是参与研发活动的最大主体,2015以来全国企业R&D经费对全社会R&D经费增长的贡献达78.2%。本文以新质生产力理念为引导,对南宁市企业研发活动如何在产业升级、推动绿色发展、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作用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南宁市企业研发投入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科技综合统计报表制度》,企业研发活动主要在规上企业开展,现阶段对企业研发投入的统计调查范围集中于规上企业。从南宁市统计局来源数据看,2022年,南宁市规上企业研发投入情况如下:
1.研发投入经费增长较快
2022年南宁市各类规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0.21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61.8%,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以及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166.1%、84.6%和84.5%。
2.企业研发活跃度提升
2022年南宁市规上企业有R&D活动的单位552家,比上年增长18.5%,有研发机构的单位283家,较上年增长31.6%。规上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1.25万人/年,比上年增长49%。
3.科研产出成果增加
2022年南宁市规上企业专利申请数3239件,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发明专利1078件,比上年增长6.3%。有效发明专利数3527件,比上年增长1.6%。
二、南宁市企业研发投入的现实困境
1. 投入经费总量小,研发实力不足
南宁市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实现较快增长,但与其他城市横向比较,研发投入在全国靠前的深圳市和广州市、长沙市2022年企业研发投入分别为1769.6亿元、625.02亿元和324.31亿元;南宁市企业研发投入总量与上述城市有较大差距,总量在广西区内低于柳州市(51.2亿元)。制造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研发投入最高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研发投入仅7.19亿元;全市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仅7个研发投入超亿元,没有形成支柱性行业研发力量。
2. 创新科技人才引进难,储备力量不足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关键。2022年南宁市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0.78万人/年,规模水平远低于深圳市(30.08万人/年)、广州市(8.32万人/年)和长沙市(5.25万人/年)。高技术人才紧缺成企业研发痛点,主要原因一是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南宁市产业层次较低,缺少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行业龙头企业少,没有大型互联网企业,就业前景不如邻近珠三角地区。二是本地高校专业技术人才供给不足,南宁市的高校以综合性大学为主,在理工科方面,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等专业并不突出,培养适应企业生产发展的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不具优势,在招商引资国内科研力量雄厚的集团企业进驻时,缺乏人力资源方面的吸引力。
3.研发成果市场转换不畅,提质增效不明显。企业研发技术转化效果不明显表现为一是运用新技术的产品推广力度差,市场知名度不高,不受认可;二是投入研发使产品的成本上升,目前在项目竞标上运用研发技术的新产品没有明确的加分体系,产品因为研发成本没有价格优势,反而处于劣势。三是产学研合作融合不足。表现为产学研各主体追求目标存在差异,高校、科研院所更关注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和技术的先进性;企业研发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关注新技术、新产品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价值体系不同,导致产学研的合作可能降低,成果向市场转化不适应。
三、南宁市企业研发投入的对策思路
1.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重点产业研发实力。
(1)将资源向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突破创新领域倾斜,重点扶持全市研发投入靠前的规上企业和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资格企业的研发活动,支持这类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加强沟通和服务,引导企业向国内同行业领先企业看齐,集中力量完成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产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成果,形成有效的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机制。
(2)围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部署创新链。中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主要是解决是产业升级和提速增效的问题,需要科技创新给予有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电子信息产业、铝精深加工、新能源电池产业是补齐南宁市工业短板的发展方向,通过组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引进优秀企业,结合创投基金等金融手段,优惠政策引导手段培育一批自有技术和设备的产业群。
(3)聚焦产业绿色转型。产业绿色转型有利于产业升级,化解资源环境危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产业绿色转型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企业创新,绿色制造、环保治污和新能源开发都需要依靠突破性的技术达到进步。南宁市“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零部件、充电设施为一体的产业集群的需要。比亚迪汽车电池制造和试车场项目相继落地南宁,在领头企业的带动下推进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项目建设,延长配套零件发展的产业链,带动中下游制造业企业共同参与创新。
2.优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激发人才要素活力。
(1)优化重大人才工程和政策,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孵化高水平创新团队。对关键产业急需的人才,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
(2)引导企业做好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化人才配置,完善内部人才激励制度;培育好科研活动中发现的人才,建设企业科研梯队,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3)重视工程实用人才、紧缺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完善科技人员收入分配政策,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
(4)提升本地高等院校办学质量,推动头部高等院校向一流水平迈进,加快建立科研实验室,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培养大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推动应用型高校加快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区域和产业发展做好校企协同,培养复合型人才。
3.提升政府与市场协同配合能力,加快推动研发成果转化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前沿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研发成果在市场实现开辟新技术、新赛道需要大量试错,具有较大风险。政府在发挥引导作用鼓励支持企业参与研发时,应细化奖励优惠政策考核标准和准入门槛。
(1)在关键领域技术的成果转化给予更多的扶持和指导。以行业领域划分,建立不同周期的考核标准,引导企业研发良性发展,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2)加大对传统行业更新改造的引导力度。木材加工、建材产业属于南宁市传统产业,存在能耗高、附加值低的问题。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为代表的研发机构在研究绿色低碳技术、绿色建筑健康品质提升技术体系研究上取得研发经验和一定成果。引导企业参与绿色技术研发活动,达到帮助企业产品升级,提高经营利润,同时为研究机构拓宽了经费渠道,达到双赢目的。
(3)加快完善产学研发展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资本服务、人才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比较完整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体系。
参考文献:
[1]杜传忠,李钰葳.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理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7(01):100-109.DOI:10.13582/j.cnki.1672-7835.2024.01.013.
[2]邵传林.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府作用优化[J].金融市场研究,2023,(12):29-43.DOI:10.20134/j.cnki.fmr.2023.12.008.
[3]余东华,马路萌.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理论阐释和互动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23,(06):90-102.DOI:10.16240/j.cnki.1002-3976.2023.06.010.
[4]我国创新发展水平持续提升[N].中国信息报,2023-10-23(002).DOI:10.38309/n.cnki.nzgxx.2023.000948.
作者简介: 余阳,1991年9月1日 , 女,壮族,广西平果, 大学本科,(现目前的职称):统计师
研究方向: 人口发展、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和产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