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共情能力在合作学习中的应用及有效性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共情能力;合作学习
正文
1.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AI时代的开启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新时代的专业人才不应该仅仅具备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这一工作可能被一系列人工智能机器所取代,未来需要的是充满人文关怀精神、具有高效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面对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学校必须将人才培养端口前移,深入思考如何与社会需求、岗位需要接轨,在学校期间如何培养具有职业核心素养的人,以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和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
2.中职学生学习现状
中职学生正处于对社会角色认知与适应的关键阶段,中职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人文关怀精神、职业认同感及社会责任,这样才能实现从学校到岗位的有效衔接和过渡。传统教育模式下,中职生学习的自主地位不强,缺乏主动探究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不仅影响学习效果,亦制约了他们未来适应社会和职场合作的能力。通过查阅和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多元教学模式中,合作学习因其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与共同进步而备受关注,它被认为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归属与社会技能的培养;而共情能力作为理解他人情感状态和观点的关键心理素质,对于优化学生的人际互动及合作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研究从以上视角出发,将共情能力的培养融入中职生的合作学习,以探讨共情能力的提升对合作学习效果促进的有效性,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经验。
3.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用台湾学者吴静吉等修订的人际反应指针(IRI-C)量表和合作学习调查问卷对我市900名在校中职生进行共情能力、合作学习现状调查,并设计共情能力提升的教育活动方案。选取问卷调查结果差异较小、班级情况相近的班级,进行同一主题的合作学习,观察学习效果及学生反馈,并对学习内容进行考核评价。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中职生共情能力进行干预,进行前后测,了解共情教育活动后的共情提升现状。最后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同一主题的合作学习,观察学习效果及学生反馈,并对学习内容进行考核评价。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4.1中职生的共情现状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中职生的共情能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但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中职生的共情总体状况,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专业选择意愿的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中职生共情得分高于独生子女、自愿选择专业的中职生在共情能力上总体得分优于非自愿选择的中职生;而在户籍变量上,中职生的共情总体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测量的具体维度方面:在个人忧伤这一维度上,性别差异、是否为班干部差异显著,其中男生共情能力总分高于女生、班干部的得分高于非班干部;在幻想维度上,年级差异显著,在校生得分高于实习生;在共情关注维度上,是否是独生子女、农村和城镇户籍变量、年龄变量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非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农村的共情关注得分明显的高于城镇、年龄小于15岁的中职护生共情关注得分高于16-17岁中职生的得分。而家庭经济状况在中职生共情能力总体状况及各维度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以上说明在中职生群体中,共情水平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和差异化。
4.2中职生的合作学习研究结果分析
中职生合作学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合作学习非常了解的学生占比28.8%,比较了解的学生占比58.1%,不了解的学生占比13.1%。说明学生对合作学习有所了解,但了解程度不是很深。通过共情能力提升的教育活动方案实施前后测对比发现:中职生与人合作学习的兴趣,非常喜欢合作学习的人数占比从实施前的17.7%上升至实施后38.6%;不喜欢的人数比由20.2%下降至5.2%;主动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人数比例由21.7%上升至69.8%,从不参与的人数由28.7%下降至5.6%。此外,从学习中讨论中等难度问题所使用时间、合作学习中能否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课前预习习惯、教师讲解和合作学习两种教学方式的比较选择、在讨论中出现分歧会采取的措施等指标上都可以看出共情教育的正向影响,最后通过实验组实施共情能力提升前后期末考试成绩与对照组对比显示:实验组的成绩提升幅度要远远高于对照组的学生。可见,共情教育对中职生的合作学习效果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
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结论1:共情训练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共情能力差异显著,实验组共情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2:中职生的共情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共情能力的培育对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效有显著影响。
5.研究不足及展望
本研究所设计的合作学习任务类型和难度相对单一,共情能力的提升对于不同类型任务的促进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未能在本研究中得到充分的探讨和验证。本研究采用传统的问卷调查和量表测量法,今后的研究可以尝试拓宽研究方法,加入行为观察法、生理信号监测等多模态评估工具,实现对学习过程中共情动态变化的更精细化和客观化测量。如何将共情训练与沟通、团队协作、冲突解决等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共情与其他心理社会能力结合的干预策略研究,可作为后续持续关注的方向。
6.对策及建议
6.1 构建包容、安全且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维持共情教育长效性
将共情能力应用至中职生合作学习的实践中,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系统训练的实践工程,并非一蹴而就。共情能力的发展受到个体的内在情感认知特征以及外部社会文化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者在引导学生培养共情能力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细致规划,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和文化背景,创设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和情感投入的学习氛围,确保共情教育不仅限于理论层面,而是能在学生的日常互动和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形成一种富有成效的循环互动的教学生态。
6.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内在动机
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团队辩论和案例分析等,确保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构建一个富有挑战性、互动性和情境化的学习环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提升其共情水平和合作学习效果,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6.3 建立持续评估与反馈机制,为教学质量诊断和改进提供依据
在本研究基础上,通过探索不同教育阶段和背景下共情能力培养的差异化策略,为中职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将共情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中职教育的整个课程体系中,持续优化和完善学生共情提升培养方案,定期测评学生的共情能力。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特色,将合作学习方案模块化,效果的评估标准化,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机制,为提升教学整体水平提供支持。
未来的时代是AI的时代,中职教育未来要着眼于多学科融合、前沿技术应用,致力于实现学生共情能力的全面提升,并以此优化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最终促进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中职生合作学习模式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
[2]魏仲源.谈合作学习在中职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7.
[3]刘一良.提升中职生人际合作能力影响合作学习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25-27.
[4]中职生专业认同与学习自主性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