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及建设模式初探
摘要
关键词
商洛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建设模式
正文
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的命根子[1]。进入新时期,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依然没有变,在耕地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亟需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效率。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国家也相继发布出台《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等相关规划和指导意见,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政策指引。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均制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标准和指导意见等,但由于我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导致很多项目建设质量参差不齐,标准不高,因此,需要在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地形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提出针对性的建设措施。本文将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及建设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商洛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指导。
1. 区域特点
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商洛市地处陕南秦巴中高山区,地形地貌结构复杂,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伸展,呈掌状分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商洛市地处中纬度偏南地带,处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交界区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南部属北亚热带气候,北部属暖温带气候。商洛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多旱,夏秋多雨、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市内山大沟深,谷壑纵横,峰峦叠嶂,地形复杂,垂直高度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特点,各地光、热、水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都有明显的差异,分布极不平衡。
商洛市地形结构复杂多变,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耕地面积少且立地条件差。耕地分布零散、田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引水灌溉困难,还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自然威胁;山阳县、镇安县等地石厚土薄,砾石含量高,耕地质量水平较低;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田间道路不配套,农田防护水平低,抗灾能力弱。剩余未建设区域立地条件更差,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度大。商洛市耕地面积少,根据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十条措施》,商洛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10.07万亩,到203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49.01万亩,建设任务比较繁重。
2. 建设分区
2.1河谷川塬区
河谷川塬区位于商洛市境内较宽阔平缓的河谷地带,主要包括洛南县洛河及其主要支流两岸及邻近地带,商州区丹江及其主要支流两岸,丹凤县丹江及银花河、武关河与老君河两岸,商南县丹江两岸及其支流县河、滔河、清油河、黑漆河等流域两侧的滩地,海拔多在800m以下,相对高差小于100m,地面坡度多为1~7°,地势比较开阔,宜于农作物生长。该区域是全市主要粮油产区,也是经济、文化较发达、人口集中、城乡建设密集区域。该区域以河谷淤沙土和川塬褐土、新积土为主,新积土是全市重要的农业土壤,水肥保持能力好、养分含量高。
按所处位置划分,该区域内耕地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河滩地,地势低平,是全市水浇地的主要分布区;二是河谷阶地,多属旱台阶地块,引水灌溉较困难;三是梁塬地,包括丘陵的土石梁和顶面较宽阔平坦的塬坡地,塬面土地集中连片度较高。
制约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土壤质地较差、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风险抵御能力不强等,其中河滩地沙厚土薄,淤沙土砾石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差,地势平坦但地块小且乱,部分区域灌排设施不完善,存在“水中旱”“水边旱”现象;台塬阶地引水灌溉困难、地面起伏不平,洛南县等南部区域土层深厚但土壤易板结,其余各县石厚土薄,土壤较贫瘠。部分区域土壤抗蚀性差,水土流失较严重。
2.2低山丘陵区
低山丘陵区是河谷川塬地貌向中山地貌的过渡地带,主要分布在山阳县流岭、鹘岭、郧岭山麓,镇安县河谷川道至中山之间的过渡地带,商州区北部、东北部及中部,洛南县南北两侧,海拔多在1000m以上,相对高差100~500m。该区域地形复杂多样,山、川、塬、坡兼有,耕地坡度大,气候冷凉,粮食产量较低。该区域土壤以褐土和黄棕壤为主,褐土主要分布在商州、洛南、丹凤等县境内,结构疏松,重壤质地,小孔隙较多,抗蚀性差,易水土流失;黄棕壤分布在洛南部,持水性差,水土流失严重。制约该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石厚土薄,土壤速效养分少,地块小而不平,地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农田防洪防涝能力不强,交通不便等。
2.3 中山区
中山区海拔多在1200m以上,相对高差在500~700m,最高可达1000m以上,坡度多在25~50°,主要分布在柞水县。该区域山高坡陡,气候冷凉,雨水充沛,雨热同季,是用材林和主要水源涵养林区,农业生产用地零星分布在海拔1200~1500m之间的沟槽缓坡地带,土壤类型为棕壤和黄棕壤为主。该区域气候高寒,农作物多为一年一熟,粮食产量较低,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是耕地坡度多,石厚土薄,农田防洪防涝能力不强,交通不便等。
3. 建设重点
3.1 河谷川塬区
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在河滩地以集中连片的条田或格田为主,在河谷阶地和梁塬地以修筑梯田为主,并配套修建浆砌石或干砌石田坎,保护耕地边坡稳定,防止水毁。在上游河道建设拦河坝引河水至蓄水池或修建大口井利用地下水作为水源,新建提水泵站,加固塘坝,衬砌灌排渠道,埋设输水管道,大力推广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配套输配电设施,满足生产和管理需要。按照蓄排结合的原则,采用地下暗管或田间沟渠等设施进行防洪排涝,合理修筑截水沟、排洪沟等坡面水系工程和谷坊、沟头防护等沟道治理工程,提高系统拦蓄和排泄坡面径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增强保土蓄水能力。
3.2 低山丘陵区
根据水源条件及地形情况,修建拦水坝或大口井提水至高位蓄水池,铺设输水管道进行自流灌溉,配套出水桩等设施。整治坡耕地,合理修筑梯田,土层较薄区域就近实施客土回填增加土层厚度,在易造成冲刷的区域,修筑石坎,增强农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完善田间灌排工程体系,提高农田灌溉和排水能力。合理修筑截水沟、排洪沟等坡面水系工程,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田间道路布局,配套下田坡道等附属设施。实施深松深耕、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培肥耕地地力。
3.3 中山区
该区域海拔高、雨水充沛,重点是加强排水设施建设,在田边或路侧修建排水沟,径流量大的区域应修建混凝土排水沟。因地制宜修筑水平梯田或坡式梯田,对梯田田坎进行生态防护,在易造成冲刷的区域,修筑石坎,增强农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土层较薄区域就近实施客土回填增加土层厚度。推广使用良种,增施有机肥,提高旱作产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4-09-25(001).
2.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 年),2021.8.
3.鹿光耀,廖镇宇,翁贞林. 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演进及其启示 [J]. 农业经济, 2024, (01): 107-109.
4.陕西省农业农村厅.2023.关于印发《关于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十条措施》的通知[[EB/OL]],2023.7.3.
https://www.xa.gov.cn/gk/zcfg/szfbgtwj/1793118151742435329.html.
5.张凤平,王柳,赵云云,等. 北京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与路径初探 [J/OL].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1-7[2024-09-25].
6.李涛,廖和平,杨伟,等. 大都市边缘区高标准基本农田潜力评价及建设模式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 [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8 (05): 109-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