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面临难点及对策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难点,对策
正文
为了坚持和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对国有企业主要领导干部和主要领导人员的管理监督,规范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国有企业往往参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第22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经济责任审计》(以下简称准则)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而在实践中,可能因种种原因导致审计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难点
1.内审机构层级设置导致审计独立性不足
准则规定,“国有企业的审计对象为企业本级中层主要领导干部,下属全资、控股或占主导地位企业的主要领导干部,以及对经营效益产生重大影响或掌握重要资产的部门和机构的主要领导干部”。母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下属子公司主要领导干部时,工作开展一般比较顺畅,受到的阻力和压力较小。而内部审计部门审计同级其他部门领导干部尤其是强势部门的领导干部时,会面临一些困难和阻碍。一是审计小组成员往往本身无行政职务,级别低于其他部门领导干部,难以真正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问题,监督效力不足。二是由于国有企业内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规定,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其他部门领导进行评定打分,被审计部门领导可能因此对审计人员施加压力,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难以保证。
2.审计时间滞后导致审计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准则规定,“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也可以在领导干部离任后进行,以任职期间审计为主”。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人事变动与审计计划不协调等原因,往往以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先离后审”模式为事后审计,所审计的为已经发生的问题,后续需通过举一反三对类似问题进行整改,而当前缺陷产生的后果已经造成,难以提前挽回损失。另外,事后审计时间界限比较明确,发现的问题与现任领导的关联度不大,现任领导缺乏审计整改的动力,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管控效应难以充分发挥。
3.审计人员力量不足导致审计效果难以保障
准则对内部审计人员各方面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考虑审计目标、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等因素,综合运用审核、观察、监盘、访谈、 调查、函证、计算和分析等审计方法,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分析,获取相关、可靠和充分的审计证据。”但在实践中,国有企业审计人员往往面临力量不足的尴尬境地。一是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国有企业规模大、层级多、业务烦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涉及领域多、工作量大、专业性较强的特点,需要配备的审计人员较多。而国有企业由于人员编制、管理层重视程度以及企业成本费用负担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审计人员配备往往不能满足审计工作需要。第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涵盖了方针政策部署、重要项目管理、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多个方面,要求审计人员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业务水平,对企业业务比较了解,能够对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风险点有清晰的认识。而一些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比较欠缺,对复杂的经济业务和审计方法不够了解,很难对经济责任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进行准确识别和评价。第三,审计技术和方法滞后。一些国有企业对内部审计技术和手段投入不够,缺少先进的审计软件和工具做支撑,主要依靠传统手段进行审计,导致审计工作效率不高,很难满足现代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
4.审计评价定性不准确
准则规定了审计评价的依据,如何确定直接责任、领导责任,以及“三个区分开来”。而审计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评价定性不准确的情况。一是企业缺乏合理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内部审计人员在定性时,参照依据往往是原则性的定性指标。对经济责任的界定缺乏定量标准,导致审计人员在实践中主要依据经验进行评价,主观性较强,难以掌握尺度和准则,评价结果不准确。二是评价方法单一。经济责任审计是全方位、涵盖多领域的综合性审计,不仅仅是财务收支审计。而部分内部审计人员评价时过分依赖传统财务指标,对非财务因素重视不足,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全面、深入、客观。三是实践中准确适用“三个区分开来”难度较大。“三个区分开来”的判定对审计团队的专业判断能力、管理部门的综合研判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因对政策本身理解不深入、对问题定性不够准确、来自领导干部的压力等原因,影响对于评价的描述。
二、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优化对策建议
1.内外审结合
国有企业可以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开展审计工作。国有企业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与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借助事务所专业化的人员、系统,一方面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减轻来自同级领导干部的压力,深入挖掘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另一方面提升工作质效,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审计工作。
2.由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逐步向任中审计转变
国有企业审计部门在确定年度审计计划时,将审计重点向任中经济责任审计转变,逐渐增加任中审计的比重。通过开展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及时识别各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风险隐患,堵塞漏洞,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效能。同时,提升领导干部对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视程度,真正落实审计整改,督促部门规范运行。
3.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国有企业应根据企业规模和年度审计工作任务,合理配备审计人才队伍,对内吸收综合性、专业性人才,对外招聘经验丰富的专职审计人员,不断壮大审计力量。审计部门应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集中专题培训,提升审计人员对业务工作的理解、对企业内部各业务流程的了解、对先进软件的掌握,同时以干代训,在审计工作中不断提升能力。
4.明确评价标准
国有企业需明确审计评价标准。一是建立多元化、多维度、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为审计人员提供判断依据,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二是审计人员主动学习相关部门对“三个区分开来”事项的专业意见和实践案例,不断深化对“三个区分开来”的理解和认识。
三、结语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环境更加复杂。为确保自身的稳定健康发展,国有企业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愈加重视。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改善经营管理,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面对审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国有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在遵守准则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使其真正发挥为企业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继琪.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探讨,天津经济,2024(9):30-32。
[2]王睿.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措施,企业管理,2024(9):172-174。
[3]李红艳.新形势下央企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24(25):49-52。
[4]姚含含.国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审计与理财,2024(8):20-22.
[5]苏瑞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24(16):4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