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政府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监督中的应用挑战与对策
摘要
关键词
大数据;政府审计;行政事业单位;监督挑战;对策
正文
一、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能够为政府审计提供有力的支持。基于大数据的政府审计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类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其财政收支、资产管理、业务运营等状况,从而有效监督其合规性、经济性和效益性。然而,大数据审计在实际应用中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大数据的政府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监督中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政府审计部门逐渐意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并在行政事业单位监督工作中积极探索大数据审计的应用。许多审计机关开始建立大数据审计平台,整合财政、税务、工商等多部门的数据资源,试图打破数据孤岛现象[1]。例如,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审计中,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大量的预算编制、执行明细数据进行快速筛选和比对,发现潜在的违规问题,如超预算支出、预算项目挪用等。同时,在资产管理审计方面,利用大数据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全生命周期数据进行跟踪分析,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但总体而言,目前大数据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监督中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潜力。
三、基于大数据的政府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监督中的应用挑战
(一)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
在基于大数据的政府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监督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面临显著挑战。数据存储方面,行政事业单位敏感数据集中于数据中心或云端,财务、人事等信息一旦遇黑客攻击、病毒侵袭或物理损毁,便可能泄露、篡改或丢失,使单位声誉蒙损并陷入法律困境。数据访问权限管理上,因内部部门共享及外部审计介入,其设置极为复杂,既要保证授权人员正常访问,又要杜绝权限滥用。如内部人员因疏忽或恶意越权访问敏感数据用于非法用途的情况时有发生[2]。再者,我国大数据隐私保护法规尚不完善,行政事业单位数据在收集、使用、共享环节的隐私规定不够精细,导致大数据审计中审计行为边界模糊,易引发数据隐私侵权争议,亟待完善相关法规体系以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
(二)数据质量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数据在大数据审计应用中存在多方面质量问题。数据准确性方面,来源广泛,涉及业务、财务系统及手工台账等,各来源数据格式与编码差异大,整合时易出错,手工录入的人为失误如金额、日期错误等屡见不鲜,致使大数据审计分析结果可靠性大打折扣。数据完整性上,部分单位存在数据缺失情况,历史数据或非核心业务数据尤甚,像早期项目档案因保管不善致关键信息丢失,使审计人员分析时证据链断裂,审计判断准确性受损。数据时效性也不容乐观,单位数据更新频率参差不齐,不少数据滞后,在快速变化业务领域,如科技创新项目资助情况,若数据更新不及时,审计人员依据过时数据得出的审计结论可能与实际大相径庭。
(三)审计人员能力与素质挑战
传统审计人员在大数据审计中面临诸多能力困境。一方面,他们大多精于财务审计、合规审计等传统领域知识技能,却对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算法及数据可视化工具等大数据技术知之甚少,致使在大数据审计环境下难以利用先进技术处理海量数据,极大限制了工作推进。另一方面,其数据分析能力亟待提升,因缺乏系统培训,在数据建模与关联分析等方面表现薄弱,难以从复杂海量数据里提取价值信息、挖掘审计线索以满足大数据审计要求[3]。此外,大数据审计需融合计算机科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而审计人员多在单一学科知识上较为扎实,跨学科知识整合运用能力欠缺,进而影响了大数据审计开展的深度与广度。
(四)审计技术与方法适应性问题
传统审计软件基于传统审计模式开发,在大数据审计时凸显诸多局限,像数据处理量受限、数据类型兼容性不足、数据分析速度迟缓,难以尽显大数据优势。同时,大数据审计虽有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挖掘、决策树算法等众多分析算法可供选用,但审计人员因难以精准抉择适配特定审计场景与数据特点的算法,且对算法参数设置与优化经验匮乏,致使审计分析结果或失准或低效。再者,大数据审计中电子数据形式的审计证据,其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验证不易,相较于传统纸质证据易被篡改且无痕,审计人员在获取与固定这类证据时,于技术和法律层面均面临严峻挑战,如证明采集、传输与存储过程未被篡改以及确保法律可采性等问题亟待攻克[4]。
四、基于大数据的政府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监督中的应对对策
(一)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体系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与审计部门需协同强化数据存储安全,运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及加密技术,防范外部入侵与数据泄露,并定期测试备份恢复功能。如利用加密算法保障敏感数据安全。同时,完善数据访问权限管理,依职责分配权限,采用多因素身份认证,监控审计访问行为,对异常及时阻断追溯。此外,政府应加快完善大数据隐私保护法规,明确数据各环节隐私要求与责任主体,细化跨境传输、匿名化处理规定,为大数据审计提供法律依据。
(二)提升数据质量保障水平
建立数据质量监控机制,行政事业单位从源头把控数据录入、审核与更新环节,运用格式校验、逻辑校验等技术及时纠错。例如财务系统设置金额与科目逻辑校验。定期清理整合数据,去除重复、错误与冗余内容,统一格式编码,借助数据挖掘填补缺失数据提升可用性。如对比同类资产购置时间填补缺失数据。还需优化数据更新机制,采用自动化采集更新技术,减少人工干预,如与业务系统建立接口实现实时更新,确保数据及时反映业务变化。
(三)提高审计人员能力与素质
审计部门应定期开展大数据审计技术培训,涵盖数据挖掘、分析软件使用与可视化等课程,并鼓励审计人员参加数据分析师认证等考试,提升其专业水平。培训注重培养数据分析思维,引导审计人员从数据视角思考问题,掌握分析方法技巧,通过案例分析与模拟项目锻炼其能力。鉴于大数据审计跨学科性,整合内部资源组建跨学科审计团队,成员包括计算机、统计、会计与审计等专业人员,通过协作交流融合互补知识,提升团队整体素质[5]。
(四)优化审计技术与方法应用
加大投入研发适配大数据审计的软件工具,使其具备高效数据处理、广泛类型兼容、智能分析与便捷证据管理功能,如开发能自动识别疑点并可视化呈现结果的软件以提效。审计部门还应收集整理大数据分析算法及案例,构建算法库与案例库,审计人员依审计目标与数据特点选择算法并参考案例优化参数,增强审计分析科学性。同时,制定电子审计证据获取与固定规范,明确采集、存储、验证及法律认可程序,运用数字签名、时间戳确保其真实完整不可抵赖,并加强与司法部门沟通协作,推动电子证据法律认可与应用。
五、结论
基于大数据的政府审计于行政事业单位监督意义重大,可提效率、保资金安全。但应用时,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数据质量、人员能力与技术方法等方面挑战重重。如数据存储、访问权限管理难题及法规不完善,数据的准确、完整、时效问题,审计人员大数据技术掌握、分析能力及跨学科知识融合不足,传统审计软件局限与算法抉择优化困境以及电子证据获取固定难题等。不过,通过构建数据安全隐私体系、提升数据质量、强化人员能力素质、优化技术方法应用等举措,伴随技术与制度推进,大数据审计必将助力政府审计发展,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夏志友.行政事业单位强化会计监督的几点思考[J].质量与市场,2023,(17):175-177.
[2] 梁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探讨[J].活力,2023,41(16):46-48.
[3] 屈昱彤.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会计监督[J].财经界,2023,(05):135-137.
[4] 张鸣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识别及防范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22):73-75.
[5] 张鹏飞. 浅谈新时期新形势下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 经济师,2022(8):88-8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