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与思考

期刊: 国际市场 DOI: PDF下载

李新芳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摘要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大学生就业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挑战性,“新常态”经济的到来,让就业模式逐渐被打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技术创新的迅猛发展,让就业市场变得更加竞争激烈。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面临着来自社会环境和自我认知的双重压力。因此,本文通过对就业市场的分析和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反思来理解当今职场的复杂性,帮助大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形势

正文


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导致就业困难的现象日益凸显。同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不单单是专业知识。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大学生需要调整心态并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把握职业发展的机会。

一、对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

在过去,大学生大多可以通过进入国有企业或传统制造业部门找到稳定的工作岗位,然而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高技术产业为主。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一转型说明原本相对容易找到的就业岗位逐渐消失,同时新兴行业对于求职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传统专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市场需求减少的困境,尤其是文科、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1]

同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让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从单一的学科知识转向复合型、跨学科的能力,虽然大学生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这些知识不能直接与实际工作需求对接。在不少情况下,大学生并不具备实践经验和职场技能,导因此在就业市场上难以脱颖而出,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新兴技术的兴起,让传统学科的知识体系也逐渐显得过时,这也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单纯依赖课堂教育和理论知识的培养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若不能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

此外,在过去的就业市场中,大学生追求稳定的公务员、国企岗位,而这些岗位的竞争也相对较为温和,但是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多样化,许多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变得过高,认为自己应该进入高薪行业或拥有较为优越的工作条件,这种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会让毕业生无法快速找到心仪的工作,甚至出现长期就业空窗期的现象。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焦虑,甚至出现了选择就业而非创业的错误观念。尽管创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增多,但因为对市场的误判,大学生最终未能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反而陷入困境。

二、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解决之道

(一)调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要树立起更加现实的就业观,认识到初入职场时无论是职位、薪资还是工作内容,都很难达到“理想化”的状态,职业生涯的初期更多关注的是积累经验、学习职场技能以及锻炼个人能力,不能只是追求高薪或高职位,大学生应该理解职场中的每一份工作都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份工作都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场变化。同时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多样化的职业路径,并接受灵活的职业发展方式,尤其是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绿色环保行业等新兴领域的兴起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职业选择,灵活就业、自由职业和创业方式可以成为不少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因此大学生应当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念,开放视野,了解并接受不同类型的职业选择,认识到每一种职业路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以及发展空间,不能将职业选择限定在某一个单一的框架内。此外,大学生也要注意持续不断地学习、实践和自我提升,可以让自己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大学生要及时调整就业观念,认识到职场的竞争是能力和素质的比拼[2]

(二)加强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

高校应主动与企业、行业组织合作,提供更多的校内实践机会,学校可以为学生设计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项目,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项目获得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实践经验,利用这些实践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3]。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高校也要注意鼓励学生在校外进行实习,并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扩大实习岗位的数量与质量,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掌握岗位所需的实际技能,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升职场竞争力,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定期组织校外实习招聘会或在线平台,让学生在更多的企业中找到实习机会,并注重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实习中克服困难,积累经验。

(三)拓宽学生专业技能范围

开展跨学科课程的设计,要鼓励学生在主修专业之外选择一些与其专业相关的辅修课程,拓宽其知识面和技能范围,例如理工科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经济学、管理学的课程,而文科专业的学生就要学习一定的计算机、数据分析的课程,利用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在职场中应对更为复杂的工作任务[4]。除了基础的学术知识外,学生还要掌握一系列的实际操作技能,例如设置一些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领域的短期培训课程,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行业所需的技能,这样的课程以实践为主,强调操作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学生会发现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因此高校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通过校外的实习和实践,让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还能从中学到许多课堂上无法获得的实际技能,例如学生在企业实习时能了解行业运作模式,也可以学习到企业管理、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这些重要的职场技能。除了专业技能的提升外,大学生还应当关注跨行业、跨领域的技能培养,在“新常态”下,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单一的专业技能并不能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因此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跨领域能力,拓展自己的技能边界,要求工科类学生利用学习管理学、市场营销的知识提升自己在跨部门协作中的沟通和组织能力,同时让高校设置跨学科选修课程或是组织跨学科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跨领域技能学习机会[5]

结语:“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转型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让就业模式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要在专业知识上深化,更要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拓宽技能范围,提升综合素质,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脱颖而出。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应积极推动改革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帮助他们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实现职业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汪永青.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市场,2020,(33):177+183.

[2]冯果果.新常态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路径分析[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1):68-69.

[3]陈天明,王荷花,田勇.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刍议[J].中国商论,2019,(16):247-248.

[4]王文涛.对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199-200.

[5]孔源.新常态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与任务[J].中外企业家,2019,(01):18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