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智能化升级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评估

期刊: 国际市场 DOI: PDF下载

黄益敬

苍南县农业农村局 浙江省苍南县 邮编:325800

摘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机械智能化升级成为提升粮食生产效率的关键驱动力。本文通过梳理农业机械智能化升级的表现与特点,分析其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多方面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评估,旨在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研究表明,农业机械智能化升级能显著提升粮食生产效率,但也面临成本、技术适配性等挑战,需多方协同应对,以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农业机械;智能化升级;粮食生产效率;影响评估

正文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粮食生产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在全球人口持续增长、粮食需求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任务。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智能化升级则为农业机械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粮食生产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农业机械智能化升级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降低劳动强度、优化资源利用,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研究旨在全面评估农业机械智能化升级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农业机械智能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地区和粮食生产企业,深入剖析智能化农业机械的应用效果;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相关数据指标,如粮食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劳动生产率等,量化评估智能化升级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从技术、经济、社会等角度进行定性分析。

二、农业机械智能化升级的表现与特点

(一)智能化升级的主要表现

1自动化作业:智能化农业机械配备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自动播种、施肥、灌溉、收割等作业。例如,智能播种机可根据土壤湿度、肥力等参数自动调节播种深度和间距,确保种子均匀分布,提高出苗率。

2精准农业技术应用:借助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智能化农业机械能够实现精准作业。通过对农田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分析,精准控制农业投入,如精准施肥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精确施撒肥料,减少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

(二)智能化农业机械的特点

1高效性:智能化农业机械作业速度快、精度高,能够大幅缩短作业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例如,智能联合收割机的收割效率比传统收割机提高30%以上,且损失率更低。

2节能性:通过精准控制农业投入和优化作业流程,智能化农业机械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如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规律进行精准灌溉,可节约用水30% - 50%

三、农业机械智能化升级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机制

(一)提高劳动生产率

智能化农业机械的自动化作业功能,减少了对大量人力的依赖。以往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播种、收割等工作,现在一台智能化机械即可高效完成。例如,在小麦收割季节,传统人工收割每人每天可收割1 - 2亩,而智能联合收割机每天可收割上百亩,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农民能够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生产环节。

(二)优化资源配置

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生产中的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通过对土壤、气候等信息的精准分析,智能化农业机械能够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避免了资源的过度投入和浪费。以施肥为例,传统施肥方式往往存在施肥过量或不均匀的问题,而智能化精准施肥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20% - 30%,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

(三)提升粮食产量与质量

智能化农业机械能够为粮食生长提供更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例如,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可精确调节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为作物生长创造最佳环境,促进作物生长发育,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同时,精准的农业作业减少了对作物的损伤,保证了粮食的完整性和品质,提升了粮食的市场竞争力。

四、基于案例的影响评估分析

(一)案例选取与数据收集

选取我国某粮食主产区的两个农业合作社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合作社A积极引入智能化农业机械,实现了从播种到收割的全程智能化作业;合作社B仍以传统农业机械和人工劳作方式为主。收集两个合作社近五年的粮食产量、种植面积、劳动力投入、生产成本等数据,以及智能化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技术参数等信息。

(二)评估指标与方法

1评估指标:选用粮食产量增长率、单位面积产量、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率等作为主要评估指标。粮食产量增长率反映粮食产量的增长情况;单位面积产量体现土地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衡量劳动力的生产能力;成本利润率评估经济效益。

2评估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法,对比合作社A和合作社B在各项评估指标上的差异;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智能化农业机械的使用程度与粮食生产效率指标之间的关系,以量化评估智能化升级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结果

1粮食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合作社A在引入智能化农业机械后,粮食产量逐年稳步增长,近五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8%,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12%。而合作社B的粮食产量增长缓慢,平均增长率仅为3%,单位面积产量基本持平。

2劳动生产率:合作社A的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每个劳动力每年可生产粮食量从原来的50吨增加到120吨,增长了140%。合作社B由于依赖人工劳作,劳动生产率提升不明显,每个劳动力每年生产粮食量仅增长了20%

3成本利润率:合作社A通过智能化农业机械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生产成本降低了15%,成本利润率提高了20%。合作社B由于资源浪费和人工成本较高,成本利润率略有下降。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智能化农业机械的使用程度与粮食产量增长率、单位面积产量、劳动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农业机械智能化升级对粮食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五、农业机械智能化升级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面临的挑战

1成本较高:智能化农业机械的研发、生产和维护成本较高,导致其市场价格昂贵,许多农户和农业生产主体难以承受。例如,一台智能联合收割机的价格比传统收割机高出50% - 100%,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前期投入成本。

2技术适配性问题:不同地区的农田条件、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存在差异,部分智能化农业机械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技术不适配的情况。例如,一些智能灌溉系统在复杂地形或干旱地区的应用效果不佳,无法满足当地农业生产需求。

3专业人才短缺:智能化农业机械的操作和维护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目前,农村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农民对智能化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能力不足,限制了智能化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二)应对策略

1政策支持与补贴:政府应加大对智能化农业机械的政策支持和补贴力度,降低农户和农业生产主体的购置成本。设立专项补贴资金,对购买智能化农业机械的农户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鼓励其采用先进设备。

2技术研发与创新:加强农业机械研发机构与高校、企业的合作,针对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需求,开展智能化农业机械的研发与创新。优化设备性能,提高其适应性和可靠性,解决技术适配性问题。

3人才培养与培训:加强农村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开展智能化农业机械操作和维护培训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民提供专业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维护能力,确保智能化农业机械的正常运行。

不断创新升级,后续研究应持续关注其发展动态,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具前瞻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智能化农业机械发展现状与趋势[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36(5): 1 - 10.

[2] 精准农业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19, 40(3): 56 - 65.

[3]  农业机械化与粮食生产效率关系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 25(4): 34 - 4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