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对策探析

期刊: 国际市场 DOI: PDF下载

王俊萍

甘肃省陇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高速公路养护所 甘肃 陇南 746005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尤其是公路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公路经济管理的现状,探讨了创新融资模式、提高运营效率、科学配置公路资源以及完善政策法规等优化对策,并提出加强公路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最后,提出了提升公路经济管理水平的长远发展路径,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交通需求和经济形势。


关键词

公路经济管理;融资模式;资源配置;智能化管理

正文


引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公路经济管理不仅涵盖了公路的建设、养护和运营,还涉及到政策的执行、资金的筹措、资源的配置等多个层面。在高速公路、国道、地方公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公路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公路基础设施网络,但依然存在资金短缺、资源配置不合理、政策执行不力等问题。因此,提升公路经济管理水平,加强政策法规的完善,优化资源配置和运营效率,是当前交通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1、公路经济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资金短缺与管理难题

许多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较大,难以单靠财政预算完成大规模的公路建设项目。虽然PPP(公私合营)模式的推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由于政策不完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压力过大以及民间资本参与意愿不足等原因,资金缺口依然存在。此外,公路项目的资金使用缺乏严格的监管,导致部分地方政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过度依赖短期债务、决策缺乏长远规划等问题,造成项目建设周期长、成本高、效益低。

1.2政策执行与地方差异

在公路经济管理过程中,政策执行力度的差异和地方政府的执行不一,导致了许多地区公路建设与管理水平的不平衡。尽管国家层面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公路建设,但由于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发展阶段以及地方政治和经济利益的不同,政策的执行效果常常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地区依赖于政府补贴,缺乏自主运营意识,导致公路建设和维护管理缺乏可持续性。而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公路建设和管理较为规范,交通网络发达,服务水平较高,反映了地方差异对公路经济管理的影响[1]

1.3公路资源配置的低效性

当前,公路资源的配置在某些地区存在低效现象,主要表现为路网布局不合理、设施建设不均衡、交通流量不匹配等问题。部分地方的交通设施建设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中小城市、乡村地区的公路网络建设滞后,导致这些地区的交通不畅,无法充分发挥公路的经济效益。

2、公路经济管理的优化对策

2.1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资金来源

为破解这一困境,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资金来源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传统的财政拨款模式难以满足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因此,公路项目需要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以保障资金的持续供应和项目的顺利实施。

首先,公私合营(PPP)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公路项目中。PPP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同时实现社会资本的收益回报。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PPP项目累计投资额已超过18万亿元,其中公路交通项目占比约为30%。通过PPP模式,可以有效地分担公路建设和运营风险,并通过合理的收益机制确保投资者的长期回报。例如,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投资者可以通过收费系统收回资金,实现共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已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和交通专项债券进行公路项目融资。根据财政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交通基础设施专项债券发行额达到约3000亿元人民币,通过债券融资,地方政府能够在不增加财政负担的情况下,筹集到用于公路建设的长期资金[2]

2.2提高公路运营效率,强化养护管理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设施被应用于公路管理中。例如,通过智能交通系统(ITS),实现对公路路况的实时监测,能够准确掌握交通流量、路面状况、事故发生等信息,从而优化交通管理和疏导。另外,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也是提高运营效率的关键。在公路建设和养护过程中,采用高质量的材料和技术手段至关重要。例如,在部分高速公路建设中,引入了沥青混凝土改性技术,增强了路面的抗压、抗裂能力,减少了频繁的养护需求。据统计,采用改性沥青材料的高速公路,其使用寿命可延长10-15年,有效降低了长期运营中的养护成本。

2.3科学合理配置公路资源

首先,一些经济发达区域公路建设过于密集,而部分中西部和偏远地区的路网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了资源的严重不平衡。为了合理配置公路资源,应当根据各地区的交通需求、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密度,制定合理的路网规划。以“四纵四横”高速公路网为例,它连接了全国主要城市和经济带,通过改善区域间的交通连接,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精准的交通需求预测和区域交通模型分析,能帮助各地合理布局公路,避免过度投资和资源浪费。

其次,大数据与智能化技术通过对现有交通流量、交通拥堵状况、路网利用率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管理部门可以全面了解公路网络的运行状况,并预测未来交通需求。例如,通过交通大数据平台,政府可以实时监测全国范围内的交通流量,及时发现瓶颈路段,合理调整公路资源的配置和流量引导。根据相关研究,使用大数据分析可以将公路网络的通行效率提升15%20%,减少拥堵和空闲路段的资源浪费[3]

2.4加强政策法规的完善与执行力度

首先,我国现有的《公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虽然为公路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法律框架,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形态的多元化,现有法规逐渐暴露出滞后性。例如,部分地方政府在公路建设和运营中的具体操作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导致项目审批流程繁琐,决策效率低下,甚至出现了利益驱动的非法建设和违规操作。

其次,当前,地方政府在执行公路经济管理政策时往往存在不均衡、不彻底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可能出于短期经济利益的考虑,对公路建设和收费政策执行不到位,甚至出现了政策执行与地方利益冲突的情况。此外,由于地方财政状况和政治优先级的不同,政策的执行力度也往往存在差异。因此,中央政府需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与指导,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和公平性,避免地方政府的“随意性”影响公路经济管理的整体效能。通过加强政策落实的监控机制,可以确保公路建设与运营的长期稳定与可持续。

最后,需建立健全公路建设与运营的长效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公路建设与运营的质量监管法规,建立由政府、社会和市场多方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例如,推动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增加监管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确保每一项公路建设项目都能在透明、公正的环境下执行。只有在法律框架和政策保障的支持下,公路经济管理才能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推动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走向更加成熟和高效的发展轨道。

结束语:总之,基于对当前公路经济管理现状的分析,可发现资金短缺、资源配置不均以及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这对公路网络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较大挑战。因此,必须采取创新融资模式、智能化管理手段、科学配置公路资源、完善政策法规等对策,以提高公路运营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曲传安. 公路路政管理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J]. 管理学家,2023(1):94-96.

[2]刘广成. 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及效益提高策略[J]. 科技经济市场,2023(11):119-121.

[3]刘政言.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中的应用研究[J]. 投资与创业,2023,34(20):157-15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