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型人才订单班培养模式研究

期刊: 国际市场 DOI: PDF下载

王静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 辽宁 锦州 121007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型人才订单班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和应用价值,通过分析乡村振兴对职业型人才的需求,结合订单班培养模式的优势,研究了该模式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潜力。研究内容包括订单班的优点,如缓解人才供需失衡、提高就业率和职业素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进一步提出了实施路径,包括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提升培养模式灵活性、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强化就业支持。研究结果表明,订单班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满足乡村振兴对高素质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实践效果,但在可持续性和适应性方面仍面临挑战。结论强调,政府支持和政策创新对订单班模式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职业型人才;订单班培养模式

正文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 ,一般课题项目,项目名称: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型人才订单班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45

 


引言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乡村经济也在持续进行转型和升级。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农村经济的复兴,还包括文化、社会、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提升。人才,尤其是职业型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瓶颈。因此,如何培养和引进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职业型人才需求分析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经历了显著转变。农业亟需增强生产效率,需整合当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的整体变革。此转变亟需兼备专业技能与管理才能的职业人才。具体来说,该人才群体需熟练运用现代农业技术,需具备乡村产业规划、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开发等多领域综合技能。

目前,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对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显著上升,传统职业教育体系常未能与乡村实际发展需求相契合。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诸多企业缺少专业管理及技术人才,人才短缺构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挑战。因此,如何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需求,培育兼具农业生产技术素养与乡村产业开发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任务。

2. 订单班培养模式的优势

2.1 缓解了人才供需失衡问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迅猛攀升,既有的教育体制未能迅速适应这一需求,引发了人才供需不匹配。订单式班级模式确保供需双方的精确匹配,院校可依企业需求度身打造课程与培育方案,进而培育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这种精确匹配显著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和职业契合度。

2.2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职业素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阶段,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中汲取理论知识,尚可通过企业实践活动及实习岗位,早期融入社会,掌握行业最新进展。该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培育模式,显著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其就业市场适应性。此外,通过在企业进行实践,学生可积累珍贵职场经验,进而提升就业水平[1]

2.3 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订单式培养模式依托企业与院校的协作,高效融合教育资源。企业可为院校提供实操平台、设施、案例等资源,学校依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课程与培养目标。此类资源共享亦有利于提升教育品质,亦能提升教育资源分配效率,提升教育实践效能。

3. 乡村振兴背景下订单班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3.1 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

推行订单班模式需构建学校、企业及行业间的产学研紧密融合机制。该机制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计划与市场需求的紧密融合。院校与企事业机构应借助行业需求考察、人才需求预估等手段,实时追踪产业进展与人才匮乏领域,确保教育成果满足行业标准。

企业依据其人才需求,提供详尽的职位资料及人才要求。与教育机构的协作,企业得以融入人才培养的整个流程,课程安排与实践教学环节,均能依企业需求实施个性化配置。例如,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技术人才需求的研究,学校可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调整,以促进学生对农业技术进步及新型技术应用之适应。同时,企业亦能提供设施、技术、实践机遇等资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更丰厚的经验,进而更有效地适应未来职业岗位[2]

3.2 提升订单班培养模式的灵活性

乡村振兴战略在各地实施存在显著差异,各地对人才需求呈现显著地域性差异。因此,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需具备充足适应性,可依据各乡村地区特性优化教育计划,以优化地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各地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领域各异,例如某些乡村偏重农业技术进步,其他乡村或许聚焦于乡村旅游或生态保护等业态。

在农业繁荣地带,订单班应着重培育现代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化及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技术人才。在部分乡村旅游资源充裕的区域,订单班应着重于乡村旅游服务、市场营销及旅游管理等领域专业人才的培育。此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培育多层次职业人才,因此,订单班的教育内容应涵盖专业技能的培育,还应包括管理技能与创新思维的培育。采用此类灵活的培育计划,订单班更有效地契合乡村振兴的多重需求,并为各类乡村的产业升级输送迫切所需的专业人才。

3.3 加强订单班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除技术与管理人才培育之外,专业人才之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亦不可或缺。因此,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需强化职业伦理教育,将其定位为育才关键要素之一。职业道德培育不仅关乎学生的职业品行,涵盖社会责任感教育。

学校应借助思想政治教学、职业道德培育及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使学生掌握行业规范与准则,塑造其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推进乡村复兴的历程中,技术人才需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需具备服务乡村发展的使命感与团队协作意识。技术人才具备优良职业道德,可在乡村产业领域发挥显著效用,例如,学生在农业技术传播环节中,推崇农村传统与当代科技的融合,促进农民投身乡村产业发展,推动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3]

3.4 强化订单班的跟踪服务与就业支持

订单班推行涉及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在培育学生期间,亦需重视毕业生就业状况及职业生涯发展。保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性,构建学校与企事业间的长效协作体系,持续监测毕业生就业状况,为其提供必需的职业发展指导和持续教育援助。

构建毕业生就业追踪体系,学校可即时掌握校友就业动态,涵盖其岗位适应情况、工作表现及所遇挑战等。该系统可为教育机构提供关键反馈资讯,确保学校能够适时调整教育计划,确保育成人才契合市场最新需求。学校可与企业及政府部门携手,为应届生提供更全面的就业服务,特别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际,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不仅影响个人成长,亦对乡村振兴的全面进程产生作用。企业所提供的职业机会,以及院校的职业发展规划服务,助力毕业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更佳的职业成长。此外,深化与企业的协作,学校能够为学生拓展更丰富的实践途径,助力学生更深入地参与乡村振兴实践。

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职业型人才订单班培养模式,是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短缺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模式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所需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还能有效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然而,实施过程中仍面临可持续性和适应性等问题,需要政策支持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订单班培养模式必将在乡村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管彤.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培养农村技能型人才的路径——以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10):149-151.

[2]严进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高职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4,(11):181-184.

[3]李嘉,唐湘宁.职业教育服务“技能乡村”建构的内在逻辑与行动策略[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3,22(06):10-1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