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时空行为视角下兴庆宫公园改造与更新设计
摘要
关键词
时空行为;游憩行为;城市公园; SOPARC;活动强度
正文
基金标注:本文受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 202410702036)资助
0引言
本文选取西安兴庆宫公园为研究对象,兴庆宫公园兼具文化遗存保护与城市生态服务双重功能,具有典型研究价值。面对城市发展新需求与游客行为模式变迁,公园现存空间组织、设施配置与管理机制有待优化提升。本研究基于游客时空行为视角,运用SOPARC方法,系统观测分析游客时空行为特征,据此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研究成果既可指导该公园的服务效能提升,也可为同类型历史文化公园的更新改造提供实践参考。
1、研究案例地
兴庆宫公园始建于1958 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地处西安城墙东南角外侧。公园占地约 780 亩,属于文化遗址公园,兼具游览、休闲、娱乐等多重功能。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休闲空间,兴庆宫公园的场地环境对游客的时空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2、游客的社会背景调查
游客的性别与年龄构成了时空行为调查的核心基础。不同性别的游客在公园游览过程中受兴趣偏好、体能差异等因素影响,其时空行为模式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共统计游客2618人,其中女性访客占52.87%(1381 人),男性占47.13%(1237人),女性数量略多于男性。这一比例差异可能对公园设施配置和活动策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上,可适当考虑女性群体的使用需求,以提升公园的整体服务质量。
在 2618 名游客中,年龄分布呈现多样化特征,不同年龄段人群在公园活动中的占比差异,为公园设施规划与活动策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中,老年游客394人,占比15.05%,是公园休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倾向于安静、舒缓的活动方式。中年游客642人,占比24.52%,为占比最高的年龄段。青年游客409人,占比15.62%。儿童游客112人,占比4.28%。数据表明,中年群体在访客中占比最高,老年群体次之,而青年和儿童群体占比相对较低。这一现象可能反映出,兴庆宫公园的现有设施、活动及整体氛围对中年和老年游客更具吸引力,而对青年及儿童群体的吸引力相对不足,未来可针对该群体优化相关设施和活动内容,以提升公园的多元化服务能力。
3、活动时间调查
本次调查时间设定在下午,以捕捉特定时间段内的游客活动特征,为公园改造与更新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从(表1)数据来看,游客在兴庆公园的平均停留时间为 30.42 分钟,但标准差较大,这一特点值得关注。较大的标准差表明游客停留时长存在明显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游客的游园目的较为多元。
表1 平均持续时间的整体分布
统计指标 | count(数量) | mean(均值) | std(标准差) | min(最小值) | 中位数 | max(最大值 |
数值 | 48 | 30.42 | 20.00 | 2.25 | 21.68 | 70.20 |
4、活动行为调查
明确不同活动强度的参与人数分布,有助于优化公园的整体规划。从场地布局来看,可依据不同强度活动的分布情况,合理安排场地的位置与规模,以满足游客需求。在设施配备方面,应针对不同活动强度区域精准配置相应设施,提升使用体验。在活动策划上,可据此设计符合各类人群需求的活动,以增强公园吸引力,使改造更加科学合理,为公园的更新提供有益参考。
根据活动的代谢当量,可将其划分为四类:静态活动包括久坐、休息、观看手机、打牌和下棋。这类活动以静止或轻微运动为主,能量消耗较低。低强度活动包括乐器演奏、(站姿)多项目混合活动、低强度健身锻炼、太极和气功,运动量较小,强度不高,可长期进行而不会导致过度疲劳。中等强度活动涵盖唱歌、戏曲表演、步行、踢毽子、中强度健身锻炼、民族舞、机械健身(使用健身器材)、广场舞等,此类活动需一定的身体运动,能使心率和呼吸有所提升,能量消耗较为明显。高强度活动主要为高强度健身锻炼,该类活动对体能要求较高,会显著提升心率和呼吸频率,能量消耗远超其他类型。
统计数据显示,中等强度活动的参与人数最多,达1043人,其次是静态活动,951 人;低强度活动的参与人数较少,仅436人,而高强度活动仅19人,比例极低。这一结果表明,大多数游客更倾向于中等强度或静态活动,而高强度活动因体力与精力消耗较大,与公园以休闲、适度运动为主的氛围存在一定偏离。
5、重点场地的活动行为调查
重点场地的活动行为调查能够聚焦典型场景,深入剖析游客行为模式。精准掌握不同社会背景游客在特定场地的时空行为特征,有助于挖掘深层需求,为兴庆宫公园关键区域的精细化改造提供直接依据,同时还能提炼出可推广的经验,助力同类型公园优化重点场地设计,提升整体品质。基于此,我们假设总人数较多的场地为重点场地,并选取总人数排名前五的场地进行分析。统计数据显示,前五名分别为场地9、场地16、场地19、场地21 和场地22。
进一步分析各场地的活动强度分布:场地9总人数为106人,其中7人参与静态活动,8人参与低强度活动,30人参与中强度活动,高强度活动无人参与;场地16总人数为195 人,其中静态活动40人,低强度活动32人,中强度活动8人,高强度活动0人;场地19总人数为152人,静态活动60人,低强度活动40人,中强度活动52人,高强度活动0人;场地 21 总人数为150人,静态活动30人,低强度活动40人,中强度活动80人,高强度活动 0 人;场地22总人数为497人,所有游客均参与中强度活动,静态活动、低强度活动及高强度活动均无人参与。
从数据来看,各重点场地的活动强度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但中强度活动在多个场地中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验证了其受游客欢迎的程度。相较之下,高强度活动在所有重点场地的参与度普遍较低,在场地 9、16、19、21 和 22 中,高强度活动参与人数均为 0。这一现象可能与公园的整体功能定位相关。若公园以休闲、放松为主要目标,高强度活动的需求自然较低;同时也反映出,游客来到公园的主要目的是轻松、适度的活动,而非进行高强度锻炼。
6、结论
本研究采用SOPARC方法对兴庆公园进行了调查,围绕游客的时空行为展开分析,为公园的改造和优化提供参考。
从场地环境来看,公园内48个活动场地的规模各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活动的开展。现有的功能布局与游客需求仍有差距,后续改造需对场地进行合理划分,提升使用效率。在游客群体方面,女性比例略高,中老年群体占比较大,因此公园在设施配置和活动策划上应更关注这一人群的需求。停留时间调查显示,游客的活动时长差异较大,公园可通过提供更加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活动行为分析发现,中强度和静态活动最受欢迎,而高强度活动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这意味着公园在功能区规划时,应更侧重前两类活动的空间布局和设施完善。重点场地的活动行为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优化方向,不同类型的活动场地应结合实际需求,完善配套设施,优化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1] 朱玮, 魏晓阳. 基于时间效用模型的大型展会游客时空行为模式——以2014青岛世园会为例[J]. 旅游学刊, 2019, 34(01): 73-81.
[2] 刘常富, 李小马, 韩东. 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方法与关键问题[J]. 生态学报, 2010, 30(19): 5381-5390.
[3] 谭少华, 赵万民. 城市公园绿地社会功能研究[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7(05):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