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管理在中小学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摘要
关键词
预算管理;中小学会计;应用现状;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
正文
0 引言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贯穿于中小学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它不仅是学校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规范财务行为的关键措施。然而,当前中小学会计工作中的预算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深入研究预算管理在中小学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对于优化中小学会计工作、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预算编制现状
1.1 编制方法较为单一
目前,多数中小学在预算编制时主要采用增量预算法。这种方法以过去的预算为基础,结合学校当年的收支情况进行调整。虽然操作相对简便,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它难以充分考虑学校未来发展的新需求和新变化,容易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需求脱节。例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学校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更新和维护需求不断增加,但增量预算法可能无法准确反映这部分新增支出。另一方面,增量预算法不利于激励各部门节约开支,因为预算的增加往往被视为一种既定权利,容易形成“基数依赖”,不利于学校整体成本控制。
1.2 缺乏科学的预测机制
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依赖于对未来收支情况的科学预测。然而,许多中小学在编制预算时,对收入和支出的预测缺乏科学依据。在收入预测方面,学校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和少量的非税收入,对于可能影响收入的因素,如政策调整、学生人数变化等,缺乏深入分析和动态监测机制。在支出预测方面,学校各部门往往根据自身需求随意申报预算,缺乏对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充分论证。这种缺乏科学预测机制的预算编制方式,使得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1.3 编制过程缺乏沟通协调
预算编制是一个涉及学校各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之间密切沟通协调。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中小学的预算编制过程存在部门壁垒。财务部门通常在预算编制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其他部门参与度较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导致预算编制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例如,教学部门可能对设备采购的需求没有充分与财务部门沟通,而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又无法准确评估设备采购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而影响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预算执行现状
2.1 执行过程缺乏灵活性
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中小学的预算执行过程缺乏灵活性。一方面,学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往往严格按照预算计划进行,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如突发的教育教学活动、设备故障等,缺乏灵活调整的机制。这种僵化的预算执行方式,使得学校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无法及时调整预算,影响了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预算执行的调整程序繁琐,需要经过多层审批,导致调整周期过长,无法满足学校实际需求。
2.2 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资金使用效率是衡量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当前中小学会计工作中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一方面,学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资金闲置现象。由于预算编制不够科学,部分项目预算安排过多,而实际执行过程中又无法及时使用,导致资金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学校在资金分配上存在不合理之处。一些重点教育教学项目资金不足,而一些非重点项目资金却相对充裕,影响了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3 缺乏有效的执行监控机制
预算执行监控是确保预算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中小学缺乏有效的预算执行监控机制。学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常只关注资金的支出情况,而对资金的使用效果缺乏监控。财务部门在监控过程中,主要依靠定期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缺乏实时监控手段。这种缺乏有效监控机制的预算执行方式,使得学校无法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无法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影响了预算执行的效果。
3 预算监督现状
3.1 监督机制不完善
预算监督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但在当前中小学会计工作中,预算监督机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一方面,学校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学校内部的审计部门在预算监督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无法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计。另一方面,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预算的监督主要集中在预算编制和资金分配环节,对预算执行过程和执行效果的监督相对薄弱。这种不完善的监督机制,使得学校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漏洞,容易出现违规行为。
3.2 缺乏独立的监督机构
在中小学会计工作中,预算监督机构的独立性是确保监督效果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许多中小学的预算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学校内部的审计部门通常隶属于学校管理层,其监督工作容易受到管理层的干预,导致监督过程难以保持客观公正。例如,审计部门在审查预算执行情况时,可能会因管理层的压力而对一些问题视而不见,或者在提出整改建议时有所顾虑。这种缺乏独立性的监督机构,使得预算监督工作无法做到全面、深入和客观,影响了监督效果。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不足,还可能导致预算监督工作流于形式,无法有效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问题,进而影响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
3.3 监督结果运用不足
预算监督的结果运用是监督工作的最终目的,但当前许多中小学在这一环节存在明显不足。学校在预算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往往仅停留在简单的整改层面,而没有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例如,对于预算执行中的超支、不合理支出等问题,仅要求部门提交整改报告,却未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种对监督结果运用不足的方式,使得预算监督工作缺乏威慑力,无法有效遏制预算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监督结果未能与绩效考核、人员任免等挂钩,导致监督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约束作用,进而影响了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4 结语
预算管理对中小学会计工作至关重要,但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预算编制存在方法单一、缺乏科学预测和部门沟通不畅等问题,影响其科学性;预算执行则因灵活性不足、资金效率低下和监控机制缺失而效果欠佳;预算监督则因机制不完善、缺乏独立机构和结果运用不足而难以发挥实效。为此,学校需完善预算编制方法,建立科学预测机制,加强部门协调;优化预算执行,提升资金效率,建立有效监控;完善监督机制,设立独立机构,强化结果运用。通过这些措施,可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有力财务保障,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飞亚.加强管理会计在公办中小学的应用[J].财会学习,2021,(19):98-100.
[2]蔡旻.中小学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有效协同[J].浙江经济,2021,(05):80.
[3]李珊珊.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下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探析[J].财会学习,2021,(02):2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