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努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落水村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情况调查
摘要
关键词
优势;特色旅游业;乡村振兴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丽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村开展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活动,近两年来又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得到跨越式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丽江市泸沽湖的落水村是一个典型范例,他们结合实际、发挥特色优势、找准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从而带动各方面发展变化,改变贫困面貌,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
一、走进泸沽湖落水村考察
泸沽湖是国家风景名胜区,殿堂级的生态净土,有着“东方女儿国”、“高原明珠”之称,是丽江发展旅游产业一个著名的亮点。2022年1月24日,泸沽湖(云南部分)入选国家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1年度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名单,成为云南省唯一入选的地点。
落水村是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永宁乡的下辖村,距宁蒗县城58公里,目前共有238户人家,709名村民,人均耕地1.26亩,村里主要村民是纳西族的摩梭人和普米族。从上世纪90年代起,落水村开始凭借着泸沽湖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民俗文化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985年的100元左右,发展到2020年大概25000元,村民收入大幅增长,过上了家家有房、户户有车的新生活。
随着新冠疫情的结束,泸沽湖落水村迎来了一批新的旅游热,笔者本着调研考察+旅游的态度,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于2023年2月2日乘车从丽江出发,经过三个多小时,到达落水村。在落水村为期10天的考察调研中,笔者走访12户人家,与当地居民、老村长、博物馆管理人员沟通交流,在摩梭人博物馆里查阅有关书籍资料,闲暇时考察泸沽湖周边众多景点,到当地村民家中切身体验摩梭人的生活:早上喝酥油茶吃青稞饼、中午坐猪槽船游泸沽湖、晚上参加篝火晚会跳甲搓舞,还在摩梭人博物馆遇到了东方甄选主播董宇辉,并与他有了互动。初步对落水村是如何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使村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结合实际发挥优势,着力抓好旅游主导产业
(一)落水村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优势
1.生态资源优势
泸沽湖位于云南宁蒗县及四川盐源县之间,湖水从四川盐源县境内流出。她是我国最大淡水湖泊之一,湖泊海拔2685米、面积48.45平方公里,云南省境内湖泊面积30.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5米,最深处95.3米,水质属于Ⅰ类水,是活水湖,湖中有二十多处泉眼,地下水从泉眼涌出,泉眼附近湖水可见透明度达14-15米。
泸沽湖水清水美、四周青山环绕、湖岸蜿蜒曲折,17个沙滩和14个海湾交错分布,湖中散落5个全岛、3个半岛和一个海堤连岛,像翠玉般浮在水面;泸沽湖有骨顶鸡、紫水鸡等水鸡原住民,还有海鸥、红嘴鸥等鸟类在此越冬,这些美丽的景色基本都集中于云南部分。
2.特色人文优势
泸沽湖的湖边分布着许多零散村庄,村庄里的村民以摩梭人为主。因语言与纳西族有许多相近的地方,云南区的摩梭人认为自己是纳西族的一个分支。摩梭人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着女性当家、以女性为主的母系大家庭,属于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双方各居母家的阿夏婚姻形态(俗称走婚),所以这一带也被人们称为“神秘的女儿国”。
落水村传承着古朴的摩梭文化与母系大家庭的生活。母系大家庭人口一般在8-20人,建筑多为四合院或者三坊一照壁的二至三层的木楞房屋,建筑结构与宗教信仰[1]、婚姻形态和家庭组织相结合,祖母房是摩梭家庭议事、祭祀、炊事的场所,还有经房、花楼等特色建筑,体现了摩梭风情和生活状况。
落水村还有一座由有识之士翁次尔青和汝亨次仁多吉建起的摩梭人博物馆,是唯一所反映母系氏族社会民俗的博物馆,里面汇集了摩梭人从创世纪神话开始到日常生活多个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游客可以对摩梭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3.地理位置优势
从丽江到泸沽湖游玩,绕过蜿蜒的公路,就可以看到波光粼粼的泸沽湖,经过的第一个村庄就是落水村。落水村作为泸沽湖湖畔最大的村庄,地势平坦、面积宽阔,在未发展旅游业之前,就是各个村庄开展商业交易活动的中心,村里道路比其它村更加通畅和完善,对于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她有更多的劳动力、更健全的基础设施、更集中的居住民、更完备的商业体系等。
离落水村不远的湖面上有三座岛屿:黑瓦吾岛、里屋比岛和里格岛,他们最具旅游价值所以被称为“蓬莱三岛”。落水村正后方的日尊寺和里屋比岛上的里屋比寺,无论是本村村民或是其他村庄的村民,每逢初一、五、十五、二十五都会祭拜上香。
落水村位于泸沽湖(云南部分)的正中央,被泸沽湖第一高峰格姆女神山、永宁温泉“热水塘”、“草海鹊桥”走婚桥以及绵延数十里的情人滩所包围,形成了良好的旅游景点集群,游客可以便捷的到达任何一个拥有着良好自然风光的景点。
4.政策支持优势
1994年云南省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召开,提出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启迪重庆,带动怒江”的旅游发展思路,丽江地区将旅游产业定为“先导产业”,摸索出一条特色旅游发展之路。同年12月,泸沽湖被列为省级旅游区,当时的省、县党委政府拨付资金以促进泸沽湖的旅游发展,并加快交通的建设。落水村也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开发和建设旅游产业。
优美的风景资源、民族特色的人文风情成为落水村的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点和支撑点;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正确的发展路线成为落水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
(二)落水村发展旅游产业的做法调查
1.确定主导产业,着力抓好绿色发展
落水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始,许多村民对环湖的森林资源乱砍滥伐,严重破坏了湖畔的生态环境。大量民宿酒店、餐饮业的发展以及游客的不断涌入,产生了许多污水和垃圾,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2004年6月5日,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以《谁在污染泸沽湖》为题,报道了泸沽湖环境受污染的情况,暴露出村民破坏自然环境、乱砍滥伐湖滨地带、缩减自然生态面积等方面的社会问题。节目播出后,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整个泸沽湖的保护、管理、开发、建设做出新的指示,当地村民委员会、基层党组织严格落实以保护泸沽湖为整体目标的环境整治八大工程,村民们也加入到保护环境的全过程中,在整治过程中,基本实现了一滴污水不进入泸沽湖的目标,恢复了大多被砍发的原始森林,提高了植被覆盖率,缓解水土流失,还充分增强了摩梭村民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在2021年1月1日实行的《丽江市泸沽湖保护条例》中,明确终止一切与泸沽湖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为职能部门规范各类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完善了泸沽湖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规范。
原云南省丽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国清在《丽江文化旅游崛起解读》中特别指出过:“丽江的旅游开发走的是绿色旅游之路,要始终把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以此作为开发和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绿色就没有丽江旅游,这是丽江上上下下形成的共识 ”这句话,是丽江人民真正的共识,在落水村也得到了验证。
2.着力抓好民族特色文化保护
摩梭人独特的民俗文化是落水村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最重要的根基之一,在落水村,保护摩梭文化已成为当地人的共识,他们借助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和自己的力量传承、保护、宣传文化。
摩梭人传承至今的阿夏婚姻属于一夫一妻制,一般情况为男子夜晚去女方家居住,清晨回自己母家生产生活。夫妻双方虽然不生活在一起,却是一种以道德、舆论、男女双方感情为基础的相应固定的婚姻关系[1],建立在自愿、平等、和睦、礼让、谦恭的基础上,乱走婚意味着道德败坏,这是十分羞耻的事情,会受到世人的训斥。
在我走访的十二户摩梭家庭和走街串巷的当地人中,我发现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孩子或是耄耋老人,都可以流利的使用摩梭语进行交流。我在询问摩梭人博物馆馆长翁次尔青后了解到,在摩梭文化不断传承的过程中,始终依靠语言的力量,摩梭语是摩梭人在家庭中学习到的,是母语、是第一语言。由于当地的旅游开发,与外界交流加深,现在的小孩多数入学前就已经学会了汉语,掌握摩梭语、汉语双重语言,即使是与外族通婚,只要父母中有一方是摩梭人,摩梭语也有很高的普及率[3]。我在落水村生活的十天里,也学会了许多有关称呼、地名一类的摩梭语,并且吃饭、衣服等叫法与纳西语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当地摩梭语的使用频率是很高的。
3.着力抓好团结村民
落水村的特色旅游服务队伍以坐猪槽船环湖游玩、篝火晚会为主,是党员、村干部、村民团结一起搞好旅游产业的典型案例。村干部和党员们经过不断讨论尝试,再由村民委员会投票表决,落水村猪槽船环湖游玩项目实现由集体统筹运营,村党总支组织建立“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机制。具体做法是各家自愿提供猪槽船,将其置于村的公共码头,把提供猪槽船的人家分为两个大组,下设7个小组,按照家庭为单位轮流出劳力划船,游客在购票处统一购票,划船小组由组长登记出勤并分配任务,当天收入少部分统筹大部分平均分配给出勤的家庭。摩梭篝火歌舞晚会也是类似的机制,每户人家在每天晚上篝火晚会前派出一名能表演的演员,游客统一购票。统筹的资金用作村集体的基础性建设及年底的村民分红,收入定期张榜公布,做到透明公开。此类集体化的活动,若家庭中无人参加出工,可雇人参与。
通过这样“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机制,落水村200多户家庭、700多名摩梭人的经济收入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解决了旅游市场无序竞争的问题。在村民们认可分配及收入更公平的状态下,不但提高了本地群众的收入,还加强了村里的团结性与凝聚力,村里关系更为和谐,村民主人翁意识愈发强烈。
4.着力抓好市场规范
在落水村旅游发展初期,由于初期缺乏有序的管理,出现了无序竞争、拉客、宰客等不良现象。为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和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丽江市委政府与当地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对商家的“吃、拿、卡、要”行为进行严处,商家行为得以规范,店内商品、食物均根据国家标准采用明码标价的方式,天价消费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落水村党总支为经营户统一制作旅游经营优质服务承诺公示牌,公开服务承诺事项、经营户姓名、监督电话,引导经营者诚信经营、文明服务。社区召开了村民大会,成立社区旅游行业自律协会,制定明确的村规民约如《落水村村规民约处罚条例》,且其中明确保护生态环境和民俗风情的内容。
落水村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治理、保护和发展,使得落水村的村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同时,村里变得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了。
三、思考与结语
乡村振兴是一项毫不停歇、长久的事业,并非一朝一夕可见成效,我们必须脚踏实地、持续推进、科学统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落水村现已形成发展特色旅游服务业为主导、各个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有了较好的基础,但仍需要不断激活乡村资源活力、引入各类人才为乡村全面振兴蓄力赋能。
(一)加强品牌建设
“吃喝玩乐购” 是构成旅游的基本要素,而购物作为其中之一,对于旅游活动的持续进行有重要的作用。购物不仅能促进当地经济增长,还能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益。落水村如今已经发展为一个旅游小镇,服务体系较为完善,村内分布有民居客栈、酒吧、烧烤店、咖啡馆、小吃店等一系列适应现代生活的商业化场馆,也有日用品店和销售当地土特产的旅游购物商店,但总体数量不多、四处分散、销售地点不稳定,街头、桥附近还有零散的小商贩,没有形成良性的商业集群。
落水村的旅游商品市场,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手工工艺商品店,主要销售摩梭妇女手工编织的披肩和围巾和现场打制的银器,也有外来的机制产品,但总体缺乏独特性,手工产品款式、种类单一,而当地地处偏远,生产成本较高,对应产品价格较高,降低了游客的购买欲;要深入挖掘摩梭文化的精华和内涵,把文化注入产品,形成具有摩梭特色文化“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旅游产品,打造知名度高、影响力广的品牌,让游客能够根据商标购买产品。
落水村的土特产品多数来自泸沽湖地区出产的物品如野生菌、青稞面、猪膘肉等,但也有从西藏、昆明运来的藏药和山货,游客难以辨别购买的产品是否是土特产;街头、桥附近的小商贩售卖菌菇一类野生产品,未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没有食用建议一类的注意事项,游客想买但不敢买;当地应打造专门化的市场,提供村民售卖自家产品的平台,也可以批量化采集村民想要销售却没有精力或时间销售的产品,进行统一深加工和包装进行售卖,并定期进行对市场商品抽查检测以防质量问题,消除游客的后顾之忧,增加村民的经济收益。
(二)融入网络信息元素
当地发展特色旅游主要依托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特色的民族文化,这是落水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但仅仅依靠自然和文化不具备可持续的吸引力,游客来游玩后,发现内容、项目固化,就会降低这一批游客再来的欲望,缺少“回头客”,所以要保持游客对当地的兴趣,就要提高当地旅游资源的价值,旅游资源的价值决定旅游地是否具有长久吸引力,没有资源就创造资源,价值不足就提升价值。
如今我们处于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兴起了许多如“云旅游”、“跟着主播去旅游”等新的旅游方式,信息越来越开放,人们不再用流量辨别旅游地点优劣,而是品质,人们在网络上搜集各种信息并加以分析,找出最有特色、意义的地点。落水村可以积极利用自媒体,与网红主播合作共同开发精品旅游路线,并把旅游情况、心得等发布在各大网络平台,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让潜在消费者看到当地存在的旅游价值,吸引更多的游客。
随着生活水平和审美素养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美学的要求从加分项变成了必备项。因此,高颜值的旅游景观往往更容易吸引人们的关注,而且能随着互联网而广泛传播,这就是现今流行的网红打卡地。落水村可以利用自身优美的风景,再结合摩梭文化建设属于当地的网红打卡地,游客们在打卡地拍照上传网络平台,既游客满足对美的需要,又对当地进行宣传,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三)全域发展、东西协作
乡村振兴不只是落水村的振兴,还是中国将近70万乡村的振兴,落水村在自我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周边地区乡村的发展,如永宁坝总面积41.2平方公里,有着比落水村更古朴、未经现代化干预的摩梭村寨,有永宁土司府遗址、永宁拉玛寺、日月河、开基桥等历史文化遗址,还有永宁温泉和独特的乡土风光。落水村如今是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母系村落,可以和永宁坝合作打造旅游一条龙服务,当地可以开设前往永宁坝的专线公交,将游客有序的安排前往永宁坝分担落水村的压力,使游客的旅游经历更加丰富、充实,延展、延伸落水村的旅游产业至永宁坝,共同做大做强泸沽湖旅游产业,使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
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乡村振兴需要东部的参与,我国出台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其中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以发达带动不发达,形成以政府为主体、市场为纽带的东中西互惠互利机制。西部地区在推进自身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与东部地区的企业开展合作,积极引进东部地区的先进技术、人才来推进自身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切实利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推进整个乡村振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过程中,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四)让落水村走进校园
蔡元培先生认为“吾国今日之大学,乃直取欧洲大学之制而模仿之,并不在自古代大学演化而成也,大学文明之根在中国”,大学是包容的、博学的,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扩大摩梭文化的传承阵地,将摩梭特色文化引入校园,邀请摩梭人博物馆的讲解员来到校园开展文化宣讲活动,向大家介绍摩梭人独特的语言体系和独特的民族服饰提供同学们了解、认识母系氏族文化的平台,让摩梭文化在传播中继承,继承中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把甲搓舞、转山转水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带进校园,举办篝火晚会或音乐会,各个民族的同学民歌对唱,在摩梭人的指引下齐跳甲搓舞,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歌舞。乡村振兴还需要文化的振兴,文化的自信自强,以文兴业、以文聚才,铸就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新辉煌,努力探索一条落水村式的乡村振兴之路。
参 考 文 献
[1]汝亨·龙布.《泸沽湖·摩梭人》[M].北京:中国民族艺术出版社.2001.4.
[2]杨国清.丽江文化旅游崛起解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10.
[3]刘燕.旅游开发后泸沽湖摩梭人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以落水村和里格村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6(02):61-64.
...